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曾国藩的启示
QQ咨询:
有路璐璐:

曾国藩的启示

  • 作者:常峰瑞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802117822
  •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1日
  • 页数:339
  • 定价:¥39.9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他是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东南之主,洋务之父,湘军之父,有清一代的儒学藩镇,中国历史上*后一位理学大师。
    毛泽东曾说“独服曾文正”,对曾国藩的评价极高,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锤炼、治学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锻炼身体、军事原则等方面都曾把曾国藩作为楷模去学习。
    蒋介石也将曾国藩公开奉为宗师,用曾国藩一整套学习、自省的方法要求自己、教育子女、治理军队、推行政治路线。
    本书以真实可信的史料勾勒历史人物,复苏国民记忆的一个尝试。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里不再赘述,本书只讨论他成就大事
    对我们的启示。曾国藩可取的一面,是他给后人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通
    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人人都可以成功。
    秦始皇、刘邦等,固然伟大,离普通人却很遥远,可以瞻仰,而无法
    模仿。曾国藩则可以被一般人学习。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当卖国
    贼,他娶小老婆而被骂,他跟成丰帝伸手要权力,借回家奔丧的机会逃离
    江西那个烂摊子,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似乎一般人也都有。
    .他的自我鼓励精神,他的小心谨慎作风,他的人才方法,他的良好大局
    文章节选
    他是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东南之主,洋务之父,湘军之父,有清一代的儒学藩镇,中国历史上*后一位理学大师。
    毛泽东曾说“独服曾文正”,对曾国藩的评价极高,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锤炼、治学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锻炼身体、军事原则等方面都曾把曾国藩作为楷模去学习。
    蒋介石也将曾国藩公开奉为宗师,用曾国藩一整套学习、自省的方法要求自己、教育子女、治理军队、推行政治路线。
    本书以真实可信的史料勾勒历史人物,复苏国民记忆的一个尝试。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里不再赘述,本书只讨论他成就大事
    对我们的启示。曾国藩可取的一面,是他给后人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通
    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人人都可以成功。
    秦始皇、刘邦等,固然伟大,离普通人却很遥远,可以瞻仰,而无法
    模仿。曾国藩则可以被一般人学习。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当卖国
    贼,他娶小老婆而被骂,他跟成丰帝伸手要权力,借回家奔丧的机会逃离
    江西那个烂摊子,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似乎一般人也都有。
    .他的自我鼓励精神,他的小心谨慎作风,他的人才方法,他的良好大局
    观,他的儒缓毛病,以及坚忍执著等成就大事的品质,似乎都可以通过向
    他学习来获得。
    **讲 立志(上)
    第二讲 立志(下)
    第三讲 血诚
    第四讲 儒缓
    第五讲 乘时
    第六讲 谋略
    第七讲 大局
    第八讲 基业
    第九讲 高明
    第十讲 坚忍
    第十一讲 胆气
    第十二讲 刚直
    第十三讲 多助
    第十四讲 狠绝
    第十五讲 小物
    第十六讲 中庸
    第十七讲 人才(上)
    第十八讲 人才(下)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里不再赘述,本书只讨论他成就大事 对我们的启示。曾国藩可取的一面,是他给后人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通 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人人都可以成功。 秦始皇、刘邦等,固然伟大,离普通人却很遥远,可以瞻仰,而无法 模仿。曾国藩则可以被一般人学习。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当卖国 贼,他娶小老婆而被骂,他跟成丰帝伸手要权力,借回家奔丧的机会逃离 江西那个烂摊子,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似乎一般人也都有。 他的自我鼓励精神,他的小心谨慎作风,他的人才方法,他的良好大局观 ,他的儒缓毛病,以及坚忍执著等成就大事的品质,似乎都可以通过向他 学习来获得。 因为他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他也会犯错误,吃了败仗想自杀,被入 骗了钱财无奈何,讨个小老婆,就被骂作是一个穿着长衫子的虚伪的男人 。他也确实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小的时候,他做对联要想老半天,回到 家才有答案。但他又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天分,少年文章就有“金华殿中人 ”的豪气,27岁考中进士,37岁官居二品,这种成绩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他立志做圣贤,如果做不了圣贤,连人都不是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这样的口气,这样的决心,也不是一般人敢说的。他又**创造性思 维,把团练分成团与练,建设一支新军队。 曾国藩对我们的启示肯定还有好多,非本书十八讲所能说完全。即使 本书说十八讲,其实也不过十六讲。关于立志,本书分了两讲,关于人才 ,也分了两讲,因为立志与人才,对成就大事至关重要,所以多用了篇幅 。 这也是本书的诸多缺点之一,甚至连勤奋都没有讲,缺憾颇多。而且 ,曾国藩无法脱离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秉承的思想与传统,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今人应该辨证看待,批判性地加以吸收,完全盲从,那是有 害的。 七年前,笔者写了一篇短文,不文不白,基本勾勒了曾国藩的一生, 今天收录在这里,作为一种参考: 曾国藩从穷闭的农村走进京城,时满人当政,处处逆境,而十岁九迁 ,官居二品,已是不易。又以去职还乡的身份,募民勇而替制度之绿营, 齐村蛮而扶将倾之大厦,将儒生而战百万之雄兵。当是时也,名不正,权 不实,饷不足,朝野不予亲便,友朋不相就往,坚苦卓绝,一人而已。惟 有气贯长虹,竭尽血诚,不计性命,报效愚忠一途也。连饮三番投江之恨 ,而能不舍其志,而能屡败屡战,而后渐趋渐强,逆境挺拔,勇猛精进, 终于冬去春回,围九江,陷安庆,破金陵,军功**,万人瞩目矣。及至 肃清海内,裁撤湘军,步圣人之大德,居功名于无形,朝野叹服,尽在规 模远大、器识宏深之中也。已而倡西学,办洋务,师夷之长以自强,影响 播及八十载,德行功名,可谓完满无缺矣。 然所遭值事会,内忧外患,下猛药以取急效,虽成一时之功,而遗长 远之痛,其攘外必先安内,杀人不完证据,外事以和为贵,凡此种种,非 不知也,不得已也。且有不肖子,舍本逐末而效仿之,假公济私而承奉之 ,中国苦难,迢迢深远矣。然其内圣外王之誉,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 朽,殆人之功也,殆神之力也?持大体,规全局,文正公之独特异长也。 人者,气而已。气不衰竭,则志自刚;志其刚矣,则识渐长;识之长 矣,则时可用。循时以进,功自然成,名自然存,如此而已。然曾公之志 ,尚在功名之外,故能贞其恒,故能成其大,故能享其久。吾辈中人,有 愚而不能知者也,有知而不能行者也,有行而终见弃者也。坚忍不拔,锲 而不舍,寸寸累功,终身不渝者也,少之又少,终成大事者,不多见矣。 呜呼!苟立坚志,长卓识,而时不我与,其奈天何哉?因此而冥冥终身者 ,又不知其几何哉。 立志不难,难在立大志,难在如何实现它。 前一个难有三点,难在敢不敢立大志,难在能不能与时变化,难在能 不能战胜惰性。 周恩来小时候,老师问他为什么读书,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等豪言壮语不是每个人都讲得出来的。所以说立大志难,难在敢不敢 立,难在敢不敢说。说出来了还要做,做不到就成了空话,不仅被嘲笑, 也损害信心,就成了志大才疏。 外部环境在不断变迁,尤其自1840年以来,中国变动*为剧烈。昨天 还想安卧书斋,成一大学问家,今天枪炮就打到了家门口,是独善其身, 还是捐躯报国,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大志就遭到环境变迁的考验。 人都有惰性。大凡读过书的人,都不甘堕落,不断与惰性作斗争,但 有多少人能彻底胜利?即使不在自己,也半被妻儿老小拖累。梁启超说曾 国藩“其一身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就是说他在不断地与外部环境做 抗争,与自己的惰性作抗争。他的老婆孩子,也没有给他添麻烦。 后一个难也有三点:一是为实现大志,有没有牺牲一切的勇气(胆量) ;二是能不能看清形势,选择正确的方向(见识);三是有没有贯彻执行的 办法(手段)。 实现大志需要勇气,有斗争就有牺牲。曾国藩要做好官做圣贤,“以 做官发财为可耻”,除了书籍衣服,别无财产,还要借债才能过年。带兵 之后,又以不怕死来要求自己,挑选的将士也多是有气敢往、不怕死的人 ,江忠源死了,塔齐布死了,李续宾也死了,他本人也在祁门大营被太平 军包围,差点丧命。天赋卓异的人其实不少,敢牺牲一切的却不多。 心怀大志,却辨不清形势,选错方向,跟错人,做错决策,都不能成 就大事。曾国藩连上十四封奏章,想革除时弊、整顿吏治,却惹怒龙颜, 差点获罪,因为他的新主子不是汉武帝。洪秀全定都南京,大志本已完成 一半,却因为接连而来的错误决策,分兵北伐、西征,天京内讧,石达开 出走,失九江,失安庆,*终丢掉南京,而彻底失败。 曾国藩敢越权杀人,敢三次拒绝皇帝的命令,靠的不是傻瓜式的莽撞 。他不过是团练大臣,既没有地方权力,也没有钦差头衔,却在湖南大肆 杀人、锐意练兵,干涉地方政务、军务,大有越权之嫌,所以地方官嫉妒 他、排挤他、刁难他,*后还被一群士兵追杀。曾国藩没有立刻报复,也 没有跟皇帝告状,而是躲到衡阳去,发愤练兵,他要用打胜仗来洗雪耻辱 。半年之后,果然有湘潭大捷,仇人被革职拿问,他本人也扬眉吐气,在 湖南站稳脚跟。 曾国藩的启示 有胆量,有见识,还必须有手段,才能实现大志。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看看这志向,做不 了圣贤,连人都不是了;如此志向,如此功名羞耻之心,有多少人说得出 来?即使说出来了,又有几人做得到?那是曾国藩的座右铭,也是他的大 志,是进人翰林院深造之后,思想发生巨大转变时,写下的立志箴言。 他的大志就是要做圣贤豪杰,“做**等人物”。什么是圣贤豪杰, 什么是**等人物?数一数就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可以称做“** 等人物”?中国五千年历史,能称“**等人物”的,也不过两三百位, 一二百年才出一位。他的大志可不是一般人的志向。 未点翰林 曾国藩在湘乡涟滨书院读书的时候,才2l岁,他改了自己的号,号为 涤生,立志要涤旧更生,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生。这 是大志的*初表现,方向却不明确。 他原来的名字叫曾子城,字居武,乳名宽一。考中进士以后,某师以 为卑俗,才改成曾国藩。 曾国藩自己说,他立志学问始于**次北京之行,他早年“急于科举 ”,那就是开端。北京之行开阔了他的眼界,放大了他的胸襟。回来之后 ,发奋苦读,一年没有出门。 过了两年,又值大考,他决心再去北京碰碰运气。那一次,他前后经 历了四次大考,先是会试,然后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的复试、殿试,*后 是朝考。殿试结束,曾国藩名列三等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考中进 士的人都欢喜连连,他却羞愧不已,恨不得当天就买车回家。 原来,元、明、清以来,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就是我们说 的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名列三甲,都是进士。在清朝,一般只有一甲二甲能进翰林院深造。曾 国藩名列三甲,一般是进不了翰林院的,所以他羞愤不已,想买车南归。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置,把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如作家、学者 、医生、方技,等等,召集到宫中,备皇帝召见,不授正式官职。李白就 是这样到了长安,为唐明皇和杨贵妃写诗。宋、元、明、清都设翰林院, 由**统一安排官职,其长官为翰林学士,官阶当在三五品之间。 到了清朝,翰林院变成**培养**干部的地方,清朝历代宰辅几乎 都是翰林出身。皇帝的老师一般也非翰林出身不可。满族人因为有世袭爵 位,宰辅不一定非要出自翰林,和珅就是这样,汉人则多半要翰林出身了 。 进入翰林院的人,尽管不能都做大官,但像大学士(正一品)、六部尚 书(从一品)、侍郎(正二品),总督(从一品)、巡抚(从二品)这些内外高官 ,多出自翰林。翰林院成为士人*羡慕的地方,因此民间有“点了翰林” 这个荣誉说法。 虽然考中进士,却点不了翰林,所以曾国藩羞愧异常,想买车南回。 入不了翰林,就要回家,可见曾国藩的功名心有多盛,也可以看出他对自 己的期许和信心,类似今天的“非清华北大不读”。 在好友郭嵩焘的劝说下,湖南老乡劳崇光也答应帮忙,曾国藩才留下 来,参加后面的朝考。劳崇光当时已在北京做官,官阶虽然不高,后来却 做到两广总督、云贵总督,从一品。他的帮忙可能起了作用(无法确定), 朝考曾国藩得一等第三名,进翰林院深造。P2-5
    目录
    他是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东南之主,洋务之父,湘军之父,有清一代的儒学藩镇,中国历史上*后一位理学大师。
    毛泽东曾说“独服曾文正”,对曾国藩的评价极高,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锤炼、治学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锻炼身体、军事原则等方面都曾把曾国藩作为楷模去学习。
    蒋介石也将曾国藩公开奉为宗师,用曾国藩一整套学习、自省的方法要求自己、教育子女、治理军队、推行政治路线。
    本书以真实可信的史料勾勒历史人物,复苏国民记忆的一个尝试。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里不再赘述,本书只讨论他成就大事
    对我们的启示。曾国藩可取的一面,是他给后人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通
    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人人都可以成功。
    秦始皇、刘邦等,固然伟大,离普通人却很遥远,可以瞻仰,而无法
    模仿。曾国藩则可以被一般人学习。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当卖国
    贼,他娶小老婆而被骂,他跟成丰帝伸手要权力,借回家奔丧的机会逃离
    江西那个烂摊子,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似乎一般人也都有。
    .他的自我鼓励精神,他的小心谨慎作风,他的人才方法,他的良好大局
    观,他的儒缓毛病,以及坚忍执著等成就大事的品质,似乎都可以通过向
    他学习来获得。
    **讲 立志(上)
    第二讲 立志(下)
    第三讲 血诚
    第四讲 儒缓
    第五讲 乘时
    第六讲 谋略
    第七讲 大局
    第八讲 基业
    第九讲 高明
    第十讲 坚忍
    第十一讲 胆气
    第十二讲 刚直
    第十三讲 多助
    第十四讲 狠绝
    第十五讲 小物
    第十六讲 中庸
    第十七讲 人才(上)
    第十八讲 人才(下)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里不再赘述,本书只讨论他成就大事 对我们的启示。曾国藩可取的一面,是他给后人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通 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人人都可以成功。 秦始皇、刘邦等,固然伟大,离普通人却很遥远,可以瞻仰,而无法 模仿。曾国藩则可以被一般人学习。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当卖国 贼,他娶小老婆而被骂,他跟成丰帝伸手要权力,借回家奔丧的机会逃离 江西那个烂摊子,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似乎一般人也都有。 他的自我鼓励精神,他的小心谨慎作风,他的人才方法,他的良好大局观 ,他的儒缓毛病,以及坚忍执著等成就大事的品质,似乎都可以通过向他 学习来获得。 因为他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他也会犯错误,吃了败仗想自杀,被入 骗了钱财无奈何,讨个小老婆,就被骂作是一个穿着长衫子的虚伪的男人 。他也确实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小的时候,他做对联要想老半天,回到 家才有答案。但他又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天分,少年文章就有“金华殿中人 ”的豪气,27岁考中进士,37岁官居二品,这种成绩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他立志做圣贤,如果做不了圣贤,连人都不是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这样的口气,这样的决心,也不是一般人敢说的。他又**创造性思 维,把团练分成团与练,建设一支新军队。 曾国藩对我们的启示肯定还有好多,非本书十八讲所能说完全。即使 本书说十八讲,其实也不过十六讲。关于立志,本书分了两讲,关于人才 ,也分了两讲,因为立志与人才,对成就大事至关重要,所以多用了篇幅 。 这也是本书的诸多缺点之一,甚至连勤奋都没有讲,缺憾颇多。而且 ,曾国藩无法脱离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秉承的思想与传统,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今人应该辨证看待,批判性地加以吸收,完全盲从,那是有 害的。 七年前,笔者写了一篇短文,不文不白,基本勾勒了曾国藩的一生, 今天收录在这里,作为一种参考: 曾国藩从穷闭的农村走进京城,时满人当政,处处逆境,而十岁九迁 ,官居二品,已是不易。又以去职还乡的身份,募民勇而替制度之绿营, 齐村蛮而扶将倾之大厦,将儒生而战百万之雄兵。当是时也,名不正,权 不实,饷不足,朝野不予亲便,友朋不相就往,坚苦卓绝,一人而已。惟 有气贯长虹,竭尽血诚,不计性命,报效愚忠一途也。连饮三番投江之恨 ,而能不舍其志,而能屡败屡战,而后渐趋渐强,逆境挺拔,勇猛精进, 终于冬去春回,围九江,陷安庆,破金陵,军功**,万人瞩目矣。及至 肃清海内,裁撤湘军,步圣人之大德,居功名于无形,朝野叹服,尽在规 模远大、器识宏深之中也。已而倡西学,办洋务,师夷之长以自强,影响 播及八十载,德行功名,可谓完满无缺矣。 然所遭值事会,内忧外患,下猛药以取急效,虽成一时之功,而遗长 远之痛,其攘外必先安内,杀人不完证据,外事以和为贵,凡此种种,非 不知也,不得已也。且有不肖子,舍本逐末而效仿之,假公济私而承奉之 ,中国苦难,迢迢深远矣。然其内圣外王之誉,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 朽,殆人之功也,殆神之力也?持大体,规全局,文正公之独特异长也。 人者,气而已。气不衰竭,则志自刚;志其刚矣,则识渐长;识之长 矣,则时可用。循时以进,功自然成,名自然存,如此而已。然曾公之志 ,尚在功名之外,故能贞其恒,故能成其大,故能享其久。吾辈中人,有 愚而不能知者也,有知而不能行者也,有行而终见弃者也。坚忍不拔,锲 而不舍,寸寸累功,终身不渝者也,少之又少,终成大事者,不多见矣。 呜呼!苟立坚志,长卓识,而时不我与,其奈天何哉?因此而冥冥终身者 ,又不知其几何哉。 立志不难,难在立大志,难在如何实现它。 前一个难有三点,难在敢不敢立大志,难在能不能与时变化,难在能 不能战胜惰性。 周恩来小时候,老师问他为什么读书,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等豪言壮语不是每个人都讲得出来的。所以说立大志难,难在敢不敢 立,难在敢不敢说。说出来了还要做,做不到就成了空话,不仅被嘲笑, 也损害信心,就成了志大才疏。 外部环境在不断变迁,尤其自1840年以来,中国变动*为剧烈。昨天 还想安卧书斋,成一大学问家,今天枪炮就打到了家门口,是独善其身, ���是捐躯报国,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大志就遭到环境变迁的考验。 人都有惰性。大凡读过书的人,都不甘堕落,不断与惰性作斗争,但 有多少人能彻底胜利?即使不在自己,也半被妻儿老小拖累。梁启超说曾 国藩“其一身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就是说他在不断地与外部环境做 抗争,与自己的惰性作抗争。他的老婆孩子,也没有给他添麻烦。 后一个难也有三点:一是为实现大志,有没有牺牲一切的勇气(胆量) ;二是能不能看清形势,选择正确的方向(见识);三是有没有贯彻执行的 办法(手段)。 实现大志需要勇气,有斗争就有牺牲。曾国藩要做好官做圣贤,“以 做官发财为可耻”,除了书籍衣服,别无财产,还要借债才能过年。带兵 之后,又以不怕死来要求自己,挑选的将士也多是有气敢往、不怕死的人 ,江忠源死了,塔齐布死了,李续宾也死了,他本人也在祁门大营被太平 军包围,差点丧命。天赋卓异的人其实不少,敢牺牲一切的却不多。 心怀大志,却辨不清形势,选错方向,跟错人,做错决策,都不能成 就大事。曾国藩连上十四封奏章,想革除时弊、整顿吏治,却惹怒龙颜, 差点获罪,因为他的新主子不是汉武帝。洪秀全定都南京,大志本已完成 一半,却因为接连而来的错误决策,分兵北伐、西征,天京内讧,石达开 出走,失九江,失安庆,*终丢掉南京,而彻底失败。 曾国藩敢越权杀人,敢三次拒绝皇帝的命令,靠的不是傻瓜式的莽撞 。他不过是团练大臣,既没有地方权力,也没有钦差头衔,却在湖南大肆 杀人、锐意练兵,干涉地方政务、军务,大有越权之嫌,所以地方官嫉妒 他、排挤他、刁难他,*后还被一群士兵追杀。曾国藩没有立刻报复,也 没有跟皇帝告状,而是躲到衡阳去,发愤练兵,他要用打胜仗来洗雪耻辱 。半年之后,果然有湘潭大捷,仇人被革职拿问,他本人也扬眉吐气,在 湖南站稳脚跟。 曾国藩的启示 有胆量,有见识,还必须有手段,才能实现大志。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看看这志向,做不 了圣贤,连人都不是了;如此志向,如此功名羞耻之心,有多少人说得出 来?即使说出来了,又有几人做得到?那是曾国藩的座右铭,也是他的大 志,是进人翰林院深造之后,思想发生巨大转变时,写下的立志箴言。 他的大志就是要做圣贤豪杰,“做**等人物”。什么是圣贤豪杰, 什么是**等人物?数一数就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可以称做“** 等人物”?中国五千年历史,能称“**等人物”的,也不过两三百位, 一二百年才出一位。他的大志可不是一般人的志向。 未点翰林 曾国藩在湘乡涟滨书院读书的时候,才2l岁,他改了自己的号,号为 涤生,立志要涤旧更生,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生。这 是大志的*初表现,方向却不明确。 他原来的名字叫曾子城,字居武,乳名宽一。考中进士以后,某师以 为卑俗,才改成曾国藩。 曾国藩自己说,他立志学问始于**次北京之行,他早年“急于科举 ”,那就是开端。北京之行开阔了他的眼界,放大了他的胸襟。回来之后 ,发奋苦读,一年没有出门。 过了两年,又值大考,他决心再去北京碰碰运气。那一次,他前后经 历了四次大考,先是会试,然后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的复试、殿试,*后 是朝考。殿试结束,曾国藩名列三等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考中进 士的人都欢喜连连,他却羞愧不已,恨不得当天就买车回家。 原来,元、明、清以来,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就是我们说 的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名列三甲,都是进士。在清朝,一般只有一甲二甲能进翰林院深造。曾 国藩名列三甲,一般是进不了翰林院的,所以他羞愤不已,想买车南归。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置,把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如作家、学者 、医生、方技,等等,召集到宫中,备皇帝召见,不授正式官职。李白就 是这样到了长安,为唐明皇和杨贵妃写诗。宋、元、明、清都设翰林院, 由**统一安排官职,其长官为翰林学士,官阶当在三五品之间。 到了清朝,翰林院变成**培养**干部的地方,清朝历代宰辅几乎 都是翰林出身。皇帝的老师一般也非翰林出身不可。满族人因为有世袭爵 位,宰辅不一定非要出自翰林,和珅就是这样,汉人则多半要翰林出身了 。 进入翰林院的人,尽管不能都做大官,但像大学士(正一品)、六部尚 书(从一品)、侍郎(正二品),总督(从一品)、巡抚(从二品)这些内外高官 ,多出自翰林。翰林院成为士人*羡慕的地方,因此民间有“点了翰林” 这个荣誉说法。 虽然考中进士,却点不了翰林,所以曾国藩羞愧异常,想买车南回。 入不了翰林,就要回家,可见曾国藩的功名心有多盛,也可以看出他对自 己的期许和信心,类似今天的“非清华北大不读”。 在好友郭嵩焘的劝说下,湖南老乡劳崇光也答应帮忙,曾国藩才留下 来,参加后面的朝考。劳崇光当时已在北京做官,官阶虽然不高,后来却 做到两广总督、云贵总督,从一品。他的帮忙可能起了作用(无法确定), 朝考曾国藩得一等第三名,进翰林院深造。P2-5
    编辑推荐语
    他是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东南之主,洋务之父,湘军之父,有清一代的儒学藩镇,中国历史上*后一位理学大师。
    毛泽东曾说“独服曾文正”,对曾国藩的评价极高,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锤炼、治学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锻炼身体、军事原则等方面都曾把曾国藩作为楷模去学习。
    蒋介石也将曾国藩公开奉为宗师,用曾国藩一整套学习、自省的方法要求自己、教育子女、治理军队、推行政治路线。
    本书以真实可信的史料勾勒历史人物,复苏国民记忆的一个尝试。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里不再赘述,本书只讨论他成就大事
    对我们的启示。曾国藩可取的一面,是他给后人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通
    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人人都可以成功。
    秦始皇、刘邦等,固然伟大,离普通人却很遥远,可以瞻仰,而无法
    模仿。曾国藩则可以被一般人学习。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当卖国
    贼,他娶小老婆而被骂,他跟成丰帝伸手要权力,借回家奔丧的机会逃离
    江西那个烂摊子,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似乎一般人也都有。
    .他的自我鼓励精神,他的小心谨慎作风,他的人才方法,他的良好大局
    观,他的儒缓毛病,以及坚忍执著等成就大事的品质,似乎都可以通过向
    他学习来获得。
    **讲 立志(上)
    第二讲 立志(下)
    第三讲 血诚
    第四讲 儒缓
    第五讲 乘时
    第六讲 谋略
    第七讲 大局
    第八讲 基业
    第九讲 高明
    第十讲 坚忍
    第十一讲 胆气
    第十二讲 刚直
    第十三讲 多助
    第十四讲 狠绝
    第十五讲 小物
    第十六讲 中庸
    第十七讲 人才(上)
    第十八讲 人才(下)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里不再赘述,本书只讨论他成就大事 对我们的启示。曾国藩可取的一面,是他给后人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通 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人人都可以成功。 秦始皇、刘邦等,固然伟大,离普通人却很遥远,可以瞻仰,而无法 模仿。曾国藩则可以被一般人学习。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当卖国 贼,他娶小老婆而被骂,他跟成丰帝伸手要权力,借回家奔丧的机会逃离 江西那个烂摊子,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似乎一般人也都有。 他的自我鼓励精神,他的小心谨慎作风,他的人才方法,他的良好大局观 ,他的儒缓毛病,以及坚忍执著等成就大事的品质,似乎都可以通过向他 学习来获得。 因为他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他也会犯错误,吃了败仗想自杀,被入 骗了钱财无奈何,讨个小老婆,就被骂作是一个穿着长衫子的虚伪的男人 。他也确实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小的时候,他做对联要想老半天,回到 家才有答案。但他又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天分,少年文章就有“金华殿中人 ”的豪气,27岁考中进士,37岁官居二品,这种成绩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他立志做圣贤,如果做不了圣贤,连人都不是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这样的口气,这样的决心,也不是一般人敢说的。他又**创造性思 维,把团练分成团与练,建设一支新军队。 曾国藩对我们的启示肯定还有好多,非本书十八讲所能说完全。即使 本书说十八讲,其实也不过十六讲。关于立志,本书分了两讲,关于人才 ,也分了两讲,因为立志与人才,对成就大事至关重要,所以多用了篇幅 。 这也是本书的诸多缺点之一,甚至连勤奋都没有讲,缺憾颇多。而且 ,曾国藩无法脱离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秉承的思想与传统,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今人应该辨证看待,批判性地加以吸收,完全盲从,那是有 害的。 七年前,笔者写了一篇短文,不文不白,基本勾勒了曾国藩的一生, 今天收录在这里,作为一种参考: 曾国藩从穷闭的农村走进京城,时满人当政,处处逆境,而十岁九迁 ,官居二品,已是不易。又以去职还乡的身份,募民勇而替制度之绿营, 齐村蛮而扶将倾之大厦,将儒生而战百万之雄兵。当是时也,名不正,权 不实,饷不足,朝野不予亲便,友朋不相就往,坚苦卓绝,一人而已。惟 有气贯长虹,竭尽血诚,不计性命,报效愚忠一途也。连饮三番投江之恨 ,而能不舍其志,而能屡败屡战,而后渐趋渐强,逆境挺拔,勇猛精进, 终于冬去春回,围九江,陷安庆,破金陵,军功**,万人瞩目矣。及至 肃清海内,裁撤湘军,步圣人之大德,居功名于无形,朝野叹服,尽在规 模远大、器识宏深之中也。已而倡西学,办洋务,师夷之长以自强,影响 播及八十载,德行功名,可谓完满无缺矣。 然所遭值事会,内忧外患,下猛药以取急效,虽成一时之功,而遗长 远之痛,其攘外必先安内,杀人不完证据,外事以和为贵,凡此种种,非 不知也,不得已也。且有不肖子,舍本逐末而效仿之,假公济私而承奉之 ,中国苦难,迢迢深远矣。然其内圣外王之誉,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 朽,殆人之功也,殆神之力也?持大体,规全局,文正公之独特异长也。 人者,气而已。气不衰竭,则志自刚;志其刚矣,则识渐长;识之长 矣,则时可用。循时以进,功自然成,名自然存,如此而已。然曾公之志 ,尚在功名之外,故能贞其恒,故能成其大,故能享其久。吾辈中人,有 愚而不能知者也,有知而不能行者也,有行而终见弃者也。坚忍不拔,锲 而不舍,寸寸累功,终身不渝者也,少之又少,终成大事者,不多见矣。 呜呼!苟立坚志,长卓识,而时不我与,其奈天何哉?因此而冥冥终身者 ,又不知其几何哉。 立志不难,难在立大志,难在如何实现它。 前一个难有三点,难在敢不敢立大志,难在能不能与时变化,难在能 不能战胜惰性。 周恩来小时候,老师问他为什么读书,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等豪言壮语不是每个人都讲得出来的。所以说立大志难,难在敢不敢 立,难在敢不敢说。说出来了还要做,做不到就成了空话,不仅被嘲笑, 也损害信心,就成了志大才疏。 外部环境在不断变迁,尤其自1840年以来,中国变动*为剧烈。昨天 还想安卧书斋,成一大学问家,今天枪炮就打到了家门口,是独善其身, 还是捐躯报国,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大志就遭到环境变迁的考验。 人都有惰性。大凡读过书的人,都不甘堕落,不断与惰性作斗争,但 有多少人能彻底胜利?即使不在自己,也半被妻儿老小拖累。梁启超说曾 国藩“其一身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就是说他在不断地与外部环境做 抗争,与自己的惰性作抗争。他的老婆孩子,也没有给他添麻烦。 后一个难也有三点:一是为实现大志,有没有牺牲一切的勇气(胆量) ;二是能不能看清形势,选择正确的方向(见识);三是有没有贯彻执行的 办法(手段)。 实现大志需要勇气,有斗争就有牺牲。曾国藩要做好官做圣贤,“以 做官发财为可耻”,除了书籍衣服,别无财产,还要借债才能过年。带兵 之后,又以不怕死来要求自己,挑选的将士也多是有气敢往、不怕死的人 ,江忠源死了,塔齐布死了,李续宾也死了,他本人也在祁门大营被太平 军包围,差点丧命。天赋卓异的人其实不少,敢牺牲一切的却不多。 心怀大志,却辨不清形势,选错方向,跟错人,做错决策,都不能成 就大事。曾国藩连上十四封奏章,想革除时弊、整顿吏治,却惹怒龙颜, 差点获罪,因为他的新主子不是汉武帝。洪秀全定都南京,大志本已完成 一半,却因为接连而来的错误决策,分兵北伐、西征,天京内讧,石达开 出走,失九江,失安庆,*终丢掉南京,而彻底失败。 曾国藩敢越权杀人,敢三次拒绝皇帝的命令,靠的不是傻瓜式的莽撞 。他不过是团练大臣,既没有地方权力,也没有钦差头衔,却在湖南大肆 杀人、锐意练兵,干涉地方政务、军务,大有越权之嫌,所以地方官嫉妒 他、排挤他、刁难他,*后还被一群士兵追杀。曾国藩没有立刻报复,也 没有跟皇帝告状,而是躲到衡阳去,发愤练兵,他要用打胜仗来洗雪耻辱 。半年之后,果然有湘潭大捷,仇人被革职拿问,他本人也扬眉吐气,在 湖南站稳脚跟。 曾国藩的启示 有胆量,有见识,还必须有手段,才能实现大志。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看看这志向,做不 了圣贤,连人都不是了;如此志向,如此功名羞耻之心,有多少人说得出 来?即使说出来了,又有几人做得到?那是曾国藩的座右铭,也是他的大 志,是进人翰林院深造之后,思想发生巨大转变时,写下的立志箴言。 他的大志就是要做圣贤豪杰,“做**等人物”。什么是圣贤豪杰, 什么是**等人物?数一数就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可以称做“** 等人物”?中国五千年历史,能称“**等人物”的,也不过两三百位, 一二百年才出一位。他的大志可不是一般人的志向。 未点翰林 曾国藩在湘乡涟滨书院读书的时候,才2l岁,他改了自己的号,号为 涤生,立志要涤旧更生,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生。这 是大志的*初表现,方向却不明确。 他原来的名字叫曾子城,字居武,乳名宽一。考中进士以后,某师以 为卑俗,才改成曾国藩。 曾国藩自己说,他立志学问始于**次北京之行,他早年“急于科举 ”,那就是开端。北京之行开阔了他的眼界,放大了他的胸襟。回来之后 ,发奋苦读,一年没有出门。 过了两年,又值大考,他决心再去北京碰碰运气。那一次,他前后经 历了四次大考,先是会试,然后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的复试、殿试,*后 是朝考。殿试结束,曾国藩名列三等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考中进 士的人都欢喜连连,他却羞愧不已,恨不得当天就买车回家。 原来,元、明、清以来,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就是我们说 的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名列三甲,都是进士。在清朝,一般只有一甲二甲能进翰林院深造。曾 国藩名列三甲,一般是进不了翰林院的,所以他羞愤不已,想买车南归。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置,把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如作家、学者 、医生、方技,等等,召集到宫中,备皇帝召见,不授正式官职。李白就 是这样到了长安,为唐明皇和杨贵妃写诗。宋、元、明、清都设翰林院, 由**统一安排官职,其长官为翰林学士,官阶当在三五品之间。 到了清朝,翰林院变成**培养**干部的地方,清朝历代宰辅几乎 都是翰林出身。皇帝的老师一般也非翰林出身不可。满族人因为有世袭爵 位,宰辅不一定非要出自翰林,和珅就是这样,汉人则多半要翰林出身了 。 进入翰林院的人,尽管不能都做大官,但像大学士(正一品)、六部尚 书(从一品)、侍郎(正二品),总督(从一品)、巡抚(从二品)这些内外高官 ,多出自翰林。翰林院成为士人*羡慕的地方,因此民间有“点了翰林” 这个荣誉说法。 虽然考中进士,却点不了翰林,所以曾国藩羞愧异常,想买车南回。 入不了翰林,就要回家,可见曾国藩的功名心有多盛,也可以看出他对自 己的期许和信心,类似今天的“非清华北大不读”。 在好友郭嵩焘的劝说下,湖南老乡劳崇光也答应帮忙,曾国藩才留下 来,参加后面的朝考。劳崇光当时已在北京做官,官阶虽然不高,后来却 做到两广总督、云贵总督,从一品。他的帮忙可能起了作用(无法确定), 朝考曾国藩得一等第三名,进翰林院深造。P2-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