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
QQ咨询:
有路璐璐: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

  • 作者:徐书业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377565
  •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01日
  • 页数:150
  • 定价:¥2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变革,这是一次动人心魄的现代化实践,必将对社会备领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对于教育而言,只有实现转型,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教育转型的主战场在学校,而原有的学校文化模式与时代发展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一方面导致了学校文化危机,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学校文化转型的到来。文化转型有消极被动的自发等待路径,也有积极主动的自觉建构路径。本书主张并呼吁,当代中国的学校应增强文化意识,肩负文化使命,以主动自觉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推进学校文化的转型。
    本书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世界观为方法论视角,综合运用文化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将文献分析与访谈结合起来,对变革时期的学校文化建设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章从文化的理解入手,解决学校文化的含义、作用、特性等基本问题,**阐述了生态学视阈中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立场在于学校文化与教育行业个性相契合。第二章从生态理念的普适性和学校文化生态的生命本性两方面论证学校文化的生态属性,分析了学校文化生态结构,以解决本书的理论前提。第三章讨论学校文
    文章节选
    第二章 学校文化的生态属性
    要说明学校文化的生态属性,必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生态”是否只是一个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概念,而难以确证在文化意义上的普适性?第二,学校文化是否具有生态的本性?
    一、从自然生态到人类生态:生态理念的普适性
    从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看,经典生态学主要研究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1866年德国的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时,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的互惠或敌对关系。此后,生态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主要是以生物学分支学科的面目出现。这时的生态观主要是自然生态观,“生态”这个词也主要是在动植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问关系的层面上使用。而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20世纪50年代之后,生态学已打破动植物的界线,进入生态系统时期,并超出生物学的领域,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学强调要把人及其活动纳入研究的范围,出现了人文地理学、生态经济学、文化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生态伦理学、审美生态学等一批新兴学科,并集合在人类生态学的旗号之下。生态学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生态观从自然生态观发展为人类生态观,生态理念也从在自然生物层面的运用提升为在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教育生态、审美生态、伦理生态等人类社会层面的广泛应用。
    生态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暗合着从自然生态向人类生态演化的历史进程。自从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生命就与其环境形成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四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既发挥着相对独立的特定的功能,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整个生态系统形成协同的整体运动。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还包括单细胞的藻类和能把无机物转化成为有机物的一些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成为有机物,成为生物的食物和能量的来源,因此成了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它们不能直接利用外界的能量和无机物作为直接食物,而以消费生产者为生。分解者主要指具有各种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低等原生动物。分解者把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使营养成分得以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循环。无机界可以看作为这三个子系统的循环,通过它们与环境的交换而发生作用。天旋地转,花开花落,暑往寒来,草荣草枯,地球上的种种生物,通过与环境的交换,或者说通过与无机界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以及大气、水、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生存和发展,组成了一个处于不断演化发展之中的生态系统。“这是一个天、地、生相互作用的复杂巨系统,是一个天、地、生之间密切联糸的有机整体。”
    ……
    目录
    导论 学校文化建设生态观
    一、研究主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章 让学校文化与教育行业个性相契合
    一、学校文化的内在含义
    二、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校文化的行业个性
    第二章 学校文化的生态属性
    一、从自然生态到人类生态:生态理念的普适性
    二、学校文化的生态本性
    三、学校文化生态系统分析
    第三章 学校文化生态危机
    一、学校文化危机的表现与实质
    二、学校文化危机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
    一、优化生态环境: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构建战略体系: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
    三、主体文化自觉: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本书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世界观作为方法论视角,综合运用文化哲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理论成果,对变革时期的学校文化建设进行多学科理论的审视和实践考察,以期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律有所把握,对学校文化建设实践有所裨益。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