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儒学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QQ咨询:
有路璐璐:

儒学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作者:干春松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01224
  •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1日
  • 页数:272
  • 定价:¥3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部以儒学为主题的**级规划教材。
    《儒学概论》以儒家学派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为逻辑线索,以孔子仁学为核心,全方位地介绍了历代儒者对于儒家仁、礼、心、性等观念的阐述,以及现代新儒家在面对西方思想挑战时的回应,进而描述和阐释了儒家思想的内涵,指出了儒学在构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模式中的意义,从儒家的宗教性、儒家与中国社会等角度,真切地体察了儒家与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儒家在取得独尊地位之后,儒家经学的形成、孔子被神圣化和科举制度在推广儒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文章节选
    随着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和经学的解体,汉学被归入历史学和文字学,而宋学则更多成为哲学的对象。
    三、谶纬与经学
    刘邦以布衣身份登帝王之位,开创一个平民登极的新纪元,然而这需要面对尖锐的合法性的挑战。首先是道德上的,如何解释刘氏天下的道德依据问题;其次是神圣性问题。显然,传统儒家经典中比较理性主义的陈述并不足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一方面需要对传统儒家经典做出新的解释,结合阴阳家甚至民间方士的观念的“公羊学”便是经学自我调整的重要表征。而另一方面需要一些辅助性的“类经典”来扩展儒家对于神圣性问题的态度。这样,原先在中国人观念中就很有市场的谶纬开始典籍化。《隋书·经籍志》就转述了一种流行的说法:“说者又云: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及谶以遗来世。”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分析,当权者需要谶纬,或是因为现实中有许多问题五经中并没有给出答案,或是统治者有意识地要做一些违背经典的事,这时谶纬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谶纬可以为他们的行为的合法性提供证据。这也就是在王莽变法和刘秀恢复刘氏帝国时期,谶纬特别兴盛的原因。“后王莽矫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后汉书·方术列传》)
    谶纬能否合称在经学中是一个问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者称:“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渐杂以数术之言,即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迨弥传弥久,又益以妖佞之词,遂与谶合而为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六·附录易纬》)这段话的意思是“谶”、“纬”原先分属不同领域,因为纬书需要将自己神秘化,所以借用了谶的因素,这样便合在一起。
    的确,自一开始,“谶”、“纬”有一个独立的发展历史。《说文解字》说:“谶,验也。”即通过隐语、符、图、物等形式来预言人事的吉凶祸福。虽然*早的“谶”字出现在《史记·赵世家》,但相信占卜的中国人很早就相信预兆,比如在秦时流行的“亡秦者胡也”,就是典型的谶语。
    “纬”即纬书,是经书的支流,主要指的是汉儒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也称“七纬”:《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
    目录
    引言:儒家、儒学、儒教
    **章 儒之多面性
    **节 先秦儒家之自我定位
    第二节 先秦诸子和儒家
    第三节 秦汉时期对于儒家的概括
    第四节 近代学术体系下的儒家面相

    第二章 儒家经典��经学
    **节 经、经典与经学
    第二节 经典与解释
    第三节 经学的演变和解体

    第三章 圣人与圣域
    **节 孔门弟子和先秦文献中的孑L子形象
    第二节 先秦诸子中的孔子形象
    第三节 “素王”和孔子的神化
    第四节 历代尊孔记
    第五节 孔庙及其陪祀、从祀制度

    第四章 科举、书院与儒学
    **节 科举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权力和知识互动中的儒学
    第三节 现代教育模式的引入和废除科举

    第五章 儒家的宗教性
    **节 儒教与中国宗教的特色
    第二节 儒家与佛教、道教和基督教
    第三节 近代以来孔教会的努力
    第四节 现代新儒家对儒家宗教性的讨论
    第五节 儒家是否能成为公民宗教

    第六章 儒学的发展:先秦儒学
    **节 “仁”和“礼”:孔子和儒家精神的确立
    第二节 七十子之学和儒家学派的分化、发展
    第三节 《中庸》和《易传》的宇宙观、人生论
    第四节 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
    第五节 荀子:性恶与礼法

    第七章 儒学的发展:两汉儒学
    **节 汉初儒生群像
    第二节 董仲舒
    第三节 儒学独尊和通经致用
    第四节 魏晋玄学的儒学主题

    第八章 儒学的发展:宋明清儒学
    **节 韩愈与道统
    第二节 理学和道学
    第三节 北宋理学的演变:周敦颐、张载和二程
    第四节 朱熹,理学之集大成者
    第五节 陆王心学
    第六节 明末清初的儒学议题的开掘
    第七节 汉学与宋学:清代儒学

    第九章 现代新儒学及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节 新文化运动和现代新儒学产生
    第二节 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及新儒学的演化
    第三节 现代新儒学的精神方向
    第四节 大陆新儒学的形成与儒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十章 儒家与中国社会
    **节 修身为本:身体与个人
    第二节 家和家族
    第三节 天下**
    第四节 道统、政统和学统
    第五节 王道与霸道
    第六节 三纲、五常、六纪:从信念到生活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