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

  • 作者:陈均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48358
  •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1日
  • 页数:216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301148358
    • 作者
    • 页数
      216
    •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01日
    • 定价
      ¥2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所要探讨的是中国新诗史上出现的诸种观念及其历史结构的关联性,通过对这一历史情境中种种话语形态的清理和细读,力图把握进入历史的契机,从而在观念与历史、普遍性和个性之结合等方法论基础上,对呈现于“中国新诗批评”中四对主要观念的建构过程进行论述,并以此为角度反观中国新诗之发生与建构。
    文章节选
    **章 自然与格律
    在中国新诗诸多相互纠葛的观念中,“自然与格律”之论可以说是*为重要和*为突出的核心观念,它不仅贯穿中国新诗发展的脉络,而且以一种极为复杂的方式或深或浅地充当左右新诗发展的历史能量。从胡适以新诗“自然”论为新诗获取合法性开辟道路到50年代“新格律诗”讨论之余绪,“自然与格律”的言说无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简言之,不同人物关于这一核心观念的论述,不仅事关新旧诗之争、新诗的合法性及正统性问题,而且透析出新诗内部各种力量和资源关于新诗的设想和具体图景,更影响着对新诗的不同评价。
    在“自然与格律”之观念的不同路向中,尤为吊诡的是其适应域的变化,它在中国新诗与中国社会语境的关系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从而**出不同的命题。而这些命题,在现今的研究中,往往局限于新诗内部研究,在笔者看来,此种方式的研究,虽然或多或少地清理出历史的线索,但由于视野的促狭,未能充分考虑到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联,而显得对这一问题缺乏整体性的把握,更遑论直取中国新诗诸种问题的核心。
    我之所以将“自然与格律”之说作为本章论述的**,其考虑正在于这对观念处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吊诡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它取自于不同的资源,扮演着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效果和作用,由于整个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社会的变动之间的各种层面上的关联,这对观念的表达和实践无疑比其概念本身更为复杂;而其关系的转化和适应域的转移,也体认着中国新诗所面临的不同情境和问题的变化。 陈均的《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经大力加工修改完成的。作为书稿*初的读者之一,我愿向新诗研究同行和诗歌爱好者说一些话。
    自1918年胡适发表新诗批评**论文《谈新诗》,1935年朱自清发表新诗历史发展批评长文《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以来,新诗的理论批评和历史叙述,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建构和确立一些理论观念与文类术语。这些观念和术语,至今在种种框架、范式、方法的阐释中,一直被言说和运用,在进行历史的和现实的诗学“对话”中,起着一定的有效性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又不断注进各自的理解,使它内涵与外延的包容性,愈加灵活多元,模糊无边,甚至产生了某些自相矛盾、互相排斥的困境和尴尬。
    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研究,在整个新诗发展研究中,尚属薄弱环节。即使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多因袭旧例,疏于观念梳理,缺乏历史复杂性的构建与理论探究的深度。就新诗观念这个侧面来说,面对已有90年发**展历史的新诗,和比新诗创作与思潮更花样繁多的理论言说,如何通过一番学术考古式的历史和理论上的梳理、辨析、整合,去努力厘清和阐释新诗批评史中的纷繁复杂的基本观念的渊源走向、内涵外延、关联结构、更新嬗变、变形扭曲、误读强解,为新诗理论与批评历史的书写和当下新诗的批评研究,提供某些更为有序思考的参照与借鉴,已经成为新诗历史研究和当代诗学批评的一种偿还“宿债”式的理论课题。陈均以一个青年学人的勇气、眼光和思维,进入这一课题,做了一番发掘、整合、论析的功夫,这部书的意义和它的困难,都是可以想象的。诚如他说的,踏入这“疑窦丛生的‘旅行”’,几乎可以说是一次诗学研究中的“灵魂的冒险”。
    目录
    序二
    导言
    **章 自然与格律
    **节 胡适“自然”论的生成与中国新诗合法性的建立
    第二节 “自然”论与新旧诗之争
    第三节 “自然”论与“小诗”之批评
    第四节 闻一多的“文化抵抗”与新诗“格律”的确立

    第二章 说理与象征
    **节 说理风气之形成
    第二节 “象征”之说的提出
    第三节 梁宗岱与“象征”观念的形塑

    第三章 情感与经验
    **节“诗以情为主”
    ——早期新诗中的“情感”与“经验”
    第二节 “明白清楚”和“看不懂”之辩与新诗范型之转变
    第三节 “诗是经验”
    ——“经验”之说的传播与确立

    第四章 内容与形式
    **节 “内容与形式”之演变
    第二节 “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
    ——废名诗学之辨
    第三节 “实质形式一致”
    ——朱光潜诗学观念之建构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编辑推荐语
    作为一个“创造”的时代,新诗创生之际的种种观念和实践,其后遵循不同的路径,或被建构,或在历史的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或在某些历史时刻“还魂”。这些观念和实践事实上共同塑造了新诗,不仅是一个名曰“新诗”的文类,而且是一种被称之为“新诗”的观念,这是一个临界点,这一“事件”的出现使得问题和以前变得不同,诸多观念也藉此被激发。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