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犯罪心理学(21世纪应用心理学书系)
QQ咨询:
有路璐璐:

犯罪心理学(21世纪应用心理学书系)

  • 作者:魏健馨 张学林
  •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0018338
  •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01日
  • 页数:273
  • 定价:¥1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向学生们介绍当今犯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现状,同时向他们展示犯罪心理学家在尝试提示犯罪心理时所感受到的兴奋和面临的挑战。或许有人会问,现在诸如犯罪心理学的教材比比皆是,还能写出什么样的内容而令人更加激动吗?然而事实是,在这样的一段时间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的理论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可以说凡是与犯罪心理相关联的问题都成为人们探索的课题,人人都想标新立异,都想具有不同凡响、独到之处。这种学术竞争的态势,可以使人们开阔视野,去伪存真,找寻到真正归宿。当前犯罪心理学家所关注的包括以下一些主要问题:天性与教养是如何相互作用促成个体的犯罪心理与行为的,犯罪人格的本质是什么,个体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着的差异性,怎样才能预防、减少直至消除犯罪等。如果能够从对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人们的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激发出些许人类智慧的闪光,使我们获得令人欣喜的想法和有效的犯罪控制系统的设计,这也就是作者*大的期待。
    文章节选
    (二)研究对象的主体
    即犯罪心理学研究哪些个体的犯罪心理。关于主体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应把犯罪人的概念严格限定在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的法定范围内,即犯罪人是一个法定概念。那么,刑法意义上的犯罪人,即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就是犯罪主体,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当受到刑法惩罚的个体。由此,研究的主体范围就排除了:(1)因年龄、精神状况等因素而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个体;(2)实施了一般违法行为的个体;(3)正在接受劳动教养、接受矫正的个体。但是,事实上,在心理的发生机制上,上述三类主体是具有共同性的。而这三类主体的被排除,使得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学科本身的局限性凸显。同时在另一个层面上,也就意味着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将无法胜任其在犯罪预防、预测和矫正方面的重要使命,学科本身的立足基点也就没有了任何实际的意义,学科本身的存在价值丧失殆尽。
    因此,犯罪心理学的主体范畴应包括:
    1.犯罪人。是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犯罪者的人格特质,他们同一般人在心理机制和行为发生机制方面的差异。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发展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创造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前途和命运的重要的决定因素。一个没有创新能力、不能有效地应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自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包括心理科学在内的我国科学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体系,心理学横跨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同人的各项活动息息相关。
    心理科学是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包含数十个分支学科。如果采用两分法对心理科学分门别类,则可以将整个心理科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担负着创造新的心理学知识的使命,包括发现新的心理学规律、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等。应用心理学则不同,它主要涉及对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即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以便根据人心理活动的规律安排各种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大程度地发挥人的功能作用,与此同时保证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目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应用心理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仅仅在高技术领域,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便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虚拟现实等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医学、工商业、军事、司法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并正在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目录
    前言
    **章 概述
    **节 犯罪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犯罪心理实质论
    **节 对心理的认识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实质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节 西方代表性观点的介绍及评析
    第二节 中国犯罪心理学的相关学说
    第三节 中西犯罪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比较
    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自我控制能力论
    **节 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第四节 关于自我控制能力的探讨
    第五章 个性心理结构分析
    **节 个性心理结构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需要与犯罪
    第三节 情绪与犯罪
    第四节 气质与犯罪
    第五节 个性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六章 人格与犯罪
    **节 人格概述
    第二节 犯罪人格
    第七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节 青少年犯罪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分析
    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化效果的分析
    第四节 青少年犯罪的趋势分析
    第八章 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节 女性犯罪概述
    第二节 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分析
    第三节 女性犯罪原因分析
    第九章 变态人格与犯罪
    **节 变态人格概述
    第二节 变态人格与犯罪
    第三节 关于同性恋问题
    第四节 精神发育不全与犯罪
    第五节 精神病与犯罪
    第十章 犯罪心理矫正方法论
    **节 犯罪心理矫正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犯罪心理预防
    第三节 犯罪心理预测
    附录一 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分析
    附录二 心理测验
    附录三 心理分析的经典之作
    附录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参考书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