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追求卓越新闻 分享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的经验
QQ咨询:
有路璐璐:

追求卓越新闻 分享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的经验

  • 作者:黄煜 俞旭 黄盈盈
  •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806528341
  •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01日
  • 页数:271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的新闻是伟大的艺术,它为生活的错综复杂提供解释,阐明文化的各种元素,寻求事实真相,维护社会公义,促进大众的讨论,使世界更趋美好。
    文章节选
    **部分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精选作品
    蓄意扰民之策——“9·11”事件报道
    Amy Goldstein,美国纽约州诺切斯特人,获布朗大学颁授美国文化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尼曼访问学者(Nieman Fellow,2004-2005年)。现为《华盛顿邮报》记者,负责撰写有关美国社会政策的稿件。于1987年进入《华盛顿邮报》工作,此后十年主要就当地教育以及地区卫生保健问题撰稿,其后加入该报全国编辑部,撰写卫生政策稿件,并报道国会、**和联邦政府就卫生保健问题进行的辩论。自2D01年乔治·布什担任美国总统以来至2004年,Goldstein一直报道**新闻,内容主要针对国内议题,特别侧重于有关**保险(Medicare,Medicaid)、社会**、福利、房屋、政府管治和联邦司法等问题。她目前从事有关社会政策方面的深度报道,包括探讨不断转变中之公众与个人领域的分界,以及其他全国性的重要议题。
    近年参与《华盛顿邮报》许多重要新闻稿件的采写,包括莱温斯基丑闻和美国克林顿总统弹劾案、哥伦拜恩中学枪击案、“9·11”恐怖袭击的影响、伊拉克战争早期的伤亡事故、近期*高法院的任命,以及2006年一名****幕僚之刑事审讯等许多在华盛顿发生的戏剧性事件。
    曾在《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莱杰星报》(Ledger-Star)和《弗吉尼亚**员》(Virginian-Pilot)当记者。多年来,她的新闻作品荣获多个奖项。并与《华盛顿邮报》其他记者以对“9·11”恐怖袭击以及美国政府对策之报道荣获2002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9·11”恐怖袭击指挥疑犯阿塔(Mohammad Atta)领取佛罗里达州驾驶执照的那**,28岁的巴基斯坦裔加油站职员穆宾(Mohammad Mubeen)也在同一个汽车**更新了他的驾驶执照,刚好较阿塔早23分钟办妥手续。正因如此,上周一下午穆宾身穿橙色连身服,站在一个小法庭里,被卷入成为全国恐怖分子搜捕行动的逾1100人之一。
    穆宾以一口快如连珠的乌尔都语,焦急地恳求释放。他透过传译向法官表示,他的确是非法进入美国,但他不认识任何劫机犯。
    然而,这个迈阿密法庭的政府检察官轻易地说服了法官,把穆宾收押、不准保释。检察官出示了一份令人吃惊的法律文件,文中阐释了当局连串拘留行动背后的策略,也提出一个全新的法律理据,使当局即使只是稍有怀疑,仍然能将人收监。
    这份文件有七页长,由华盛顿联邦调查局(FBI)总部一名*高层的国际恐怖活动调查员签署,之前一直未被公开,但全国各地的检察官在拘留聆讯中不断引用它。这份FBI宣誓供词提出的解释是:“现时在美国搜集反恐情报的工作,就像砌嵌拼图一样。”
    “在现阶段的调查中,FBI正在搜集和处理数以千计零零碎碎的信息,它们骤眼看来无关痛痒,但我们必须进行全面分析,看看它们能否提供线索,揭示整个体系不易察觉的运作情况……对背景较为清楚的FBI或情报界中人来说,部分人看来琐碎的数据,可能**意义。”
    文件中的用语,为这场拘捕行动提供了至今*清晰的批注。这次拘捕行动规模之火,是二战以来仅见的。一方面,调查人员赶紧摸清当前持续的恐怖威胁,同时,政府采取蓄意扰民之策——用尽任何法律手段,把大批中东裔人拘留。
    这个拘留行动极为保密,辩方律师不时被禁止把文件带离法庭,联邦政府也发出了禁制令,禁止官员对外谈论被拘留者。执法官员都拒绝透露由哪些律师代表被拘留者,也不会谈论拘留行动的情况。官员们说,隐私法例、法庭命令还有大陪审团调查“9·11”袭击所涉及的保密规则,都禁止他们透露更多信息。
    结果是,官方记录中的1147名被拘留者名单中究竟包括什么人,又有谁仍然被扣押,一概混淆不清。被问及有多少人已获释,司法部官员的答复是没有记录。
    在那1147人中,司法部官员特别指出185个因非法居留罪名而被拘留的个案。一名移民归化部官员形容他们是“活跃个案”,相信“与这次调查有关”。
    为了尝试揭开这个隐蔽行动的更多细节,《华盛顿邮报》识别了其中235个被拘留者,并研究相关个案的详情。
    记者透过翻查法庭记录、新闻报道,以及查询律师、家属、朋友,对这些个案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235个被拘留者中,3/5都像穆宾一样,以非法居留罪名被关禁,其中75人获释。
    有少数人是以“关键证人”的名义被扣押的,但调查员相信他们拥有与调查有关的重要信息(这部分人的数目不明)。还有一班数目更少的被拘留者(可能是10人左右),被认为曾在调查过程中说谎,或与基地组织有关联,又或认识部分劫机犯。不过,消息人士表示,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肯与当局合作。
    这235宗个案揭示了当下行动的本质——与其说它是追缉“9·11”袭击同谋的调查,不如说是一个大规模的防范性行动,旨在瓦解未来的恐怖活动。
    这从好几方面得到印证。首先,当局至今没有对任何一个被拘留人士控以参与“9·11”阴谋或其他恐怖活动的罪名。其次,每当政府官员收到新恐怖威胁的情报、继而向公众发出警告后,拘留可疑人士的步伐就明显加速。比方说,当有谣传指恐怖分子计划发动“9·22”袭击后,拘留数字就显著大增。
    政府这套策略和施行的方法,已招来辩方律师和公民自由捍卫者的抗议。他们表示,拘留行动是一场大规模的种族针对,情况有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政府大举囚禁国内11万名日裔美国人一样。
    但司法部高层官员反驳这些批评。他们说,除了关键证人外,所有被拘留者都确实触犯了某些法例。“9·11”后所不同的是,许多人都被关起来,实质上是防范性的拘留,否则他们都会获准保释外出。助理司法部长切尔托夫(Michael Chertoff)说:“如果你找得出一处违章的地方,我们就会着手处理该个案。”
    《华盛顿邮报》对这235人的背景作出更仔细的分析,发现大部分人来自沙特阿拉伯、埃及和巴基斯坦。差不多所有人都是男性,年龄为20至30多岁。他们被捕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几个拥有相当伊斯兰人口的州(执法人员认定他们是基地组织的同情者):得克萨斯州、新泽西州、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密歇根州和佛罗里达州。
    从好些拘捕个案的性质可以看出,这场拘留行动的本质就是为了防范袭击。就在9月底司法部长阿什克罗夫特公开表示担心恐怖分子利用货车施行化学袭击后,执法人员随即抓了21个涉及伪造货车牌照的伊拉克裔难民,其后官员表示,这些人似乎与袭击无关。
    上月底,阿什克罗夫特向“全美市长联盟”发表演说时,把当前政府采取的行动,比作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打击有组织犯罪的行动。这篇演说,是他至今在公开场合上谈论拘留行动*深入的言论。
    他对市长们说:“据说,只要是有助打击有组织犯罪的行动,罗伯特·肯尼迪领导下的司法部都会执行,就连在人行路上吐痰的人也会被捕。在反恐战里,司法部一直施行相同的铁腕政策,以逮捕和拘留可疑人物,今后也会贯彻执行。”
    “让我在此向恐怖分子发出警告:只要你在签证到期后仍非法居留,哪怕只是**,我们也会拘捕你。”
    在分析了235名被拘留人士后,得出这么一幅图像:调查行动乃从三个同心圆入手。其中9人位于调查的**点,他们中包括一些*声名狼藉、*能引起执法人员注意的人物。第二层被拘留者包括17男1女,他们与劫机犯或**圆人物的关系薄弱得多,也许是以往曾被共囚一室,又或曾伪造身份证明文件、协助劫机犯取得假身份证等。
    *大批被拘留人士属于第三层外圆,我们难以知晓调查人员为何拘留他们。外圆里有些人之所以被逮,是因为他们曾与劫机犯出现在相同的地方,又或从事过相同的活动,例如接受飞行训练、外游,或像穆宾那样,领取驾驶执照。另一些人看来更加像是被乱抓进牢,只因他们来自某些中东**和触犯了移民入境条例。
    特别在初期,这个行动曾朝一些错误的方向调查。当时调查人员试图找寻符合劫机犯样式的中东人,结果错盯一批曾任飞机师或入读飞行学校的沙特人。
    助理司法部长切尔托夫说,开始的时候,调查**是劫机犯与他们的信用卡和电话记录,由此再扩大调查范围。他在访问中表示:“我们得到哪方面的情报,就朝哪个方向侦查。我们尽量朝*多的方向调查。”
    从全国各地的个案可见,当局决心要采取所有能动用的法律手段,以求尽量延长拘留的时间。
    ……
    目录
    序一 新闻教育应从“人”开始
    序二 彰显优质新闻让社会更趋美好
    导言 温故创新继往开来
    专访 普利策奖精髓:新闻服务于公众——专访普利策奖秘书长吉斯勒教授
    **部分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精选作品
    蓄意扰民之策——“9·11”事件报道
    21岁——新闻图片奖作品选辑
    何时让他安息?——家人的痛苦抉择
    跟自己**对战的记者——越战泥足深陷
    在日期上做文章——股权日期回溯报道
    北京城市建设的幕后英雄
    第二部分 讲座与论坛讲辞摘要
    一、社会变迁与新闻界面对的挑战
    如何应付今天新闻媒体面对的挑战
    科技与全球化对新闻报道与新闻业的冲击
    社会转变与新闻界面对的挑战
    二、新闻的元素
    新闻的基要
    劫后余生:视觉传讯的社会责任
    公共广播——集报纸与电视之长
    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
    三、作品分析与采写技巧
    获奖照片怎么拍——分析得奖新闻图片兼评学生作品
    从股票期权日期回溯到公平交易咖啡:调查性报道背后的故事
    “9·11”袭击与余波:建构新闻从零碎开始
    洛奇的故事
    从网上发掘新闻资料的窍门与秘诀
    四、经验分享
    与香港新闻教育基金会与会者对谈
    缅怀殉职记者丹尼·珀尔(Danny Pearl)
    身处险地——与**战地记者对谈
    越战实录
    报道2008奥运:中国如是观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成为好记者的两个特征是:好奇和坚持。早期的采访和报道经验是你未来一笔巨大的财富。 ——艾美·高斯坦(《华盛顿邮报》记者,2002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得主 我还当记者的原因是觉得这份工作很有趣。新闻工作提供罕有的机会,让你可以接触你平常不会接触的人,了解平常不能知晓的事。我们就如老师一样,教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史蒂夫·史特劳(《华尔街日报》驻波士顿**记者、新闻编辑,2007年普利策公众服务奖得主) 我从时间的历练中意识到,要接近人、感动人和激励人的*好方式就是讲故事好新闻要讲好故事。我的写作哲学是“一个总比多个好”。 ——米高·维特士(《费城问询报》记者,1997年普利策解释性新闻奖得主 战地记者是撰写人类历史草稿的人。我认为审查和质询政府的战争决策,以及发掘真相是记者的责任,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彼得·阿奈特(**战地记者,现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席教授。1996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得主) 照片的基本作用是要达到沟通,要透过照片表达一个故事,而不仅是追求艺术和视觉效果,一幅令人难忘的照片是有感情的。 ——约翰·卡普兰(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基金会教授,1992年普利策特写摄影奖得主) 在环境越来越开放,传媒越来越商业化的**,我的建议是,尽量为**的媒体做事。中国有那么多媒体,你要选择你认为好的媒体,好的编辑,去那里工作。 ——方凤美(《华尔街日报》驻中国记者,2007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得主) 60多家媒体连续报道,十几位专家盛情**,六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经验分享。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