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夏书系·刺猬的爱情:亲密关系的心理故事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夏书系·刺猬的爱情:亲密关系的心理故事

  • 作者:(美)卢普尼兹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63223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1日
  • 页数:240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在寒冷的冬天,一群刺猬围在一起,为了取暖,它们越靠越近。可是太接近时会刺到对方,为了避免疼痛,又逐渐散开,却失去挤在一起的好处,而再度冷得发抖,于是又慢慢靠近。这个过程循环几次后,它们终于找到*舒适的距离,既不会太冷,也不会刺痛彼此。
    现代人生活在刺猬的两难之中——不只是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所有的亲密关系中都需要对同一个人容纳对立的情感——爱中必然有恨。
    如何才能收起身上的刺,协调出既能爱人,又能独立的适当距离?
    文章节选
    **章 同床异梦
    两姐妹的情绪纠葛
    社会学家杰西·伯纳德(Jessie Bernard)在1972年的经典著作《婚姻的未来》(The Future ofMarriage)中谈到每一桩婚姻其实是两种婚姻,分别属于丈夫和妻子。
    中国格言用另一种方式描述这种情形:同床异梦。
    答录机的留言令我伤感,那对夫妻三年前接受我的**,结束**时,丈夫和妻子似乎都表现良好。答录机里略带希腊口音的留言是戴芬妮的话:“卡尔和我面临危机,星期五晚上我们都待在急诊室。我受不了了,我想离婚。请打电话到……”
    我回电时,他们都不在家,我留言后,坐下来思考他们的情形。
    急诊室?
    他们之前不会暴力相向,也没有人提过自杀。他们*初的要求其实是家族**,包括戴芬妮的妹妹梅莉娜,她当时三十岁,与他们同住。
    我记得**次在教学医院候诊室向他们致意的情形(我当时在教学医院工作),接待员窃窃私语说:“那个新来的家伙长得好像流行歌手法比欧。”她的同事回答:“太太就是电影明星雪儿啰。”
    所以我毫无困难地认出了他们,先生卡尔是四十岁的建筑工人,留着一头金黄色的马尾,乌黑的双眼和细长的鼻子,壮硕的体格使椅子显得太小。卡尔健壮的手围着戴芬妮的腰,后者是三十六岁的纤柔女子,双眼湛蓝、一头长发,配上一对莱茵石耳环。一般人如果被人如此关爱地搂抱,可能会显得很放松,可是戴芬妮的姿势却僵硬紧张,她正以迅速的动作梳理妹妹的头发。长相甜美、一头红发的梅莉娜一只手推开姐姐,不让她帮忙整理仪容,另一只手正准备戴上眼镜。我首先注意到的是梅莉娜。
    他们三人在一起的样子好像家庭结构的速写:卡尔无法亲近妻子,因为妻子的眼光都在梅莉娜身上,而梅莉娜却希望戴芬妮把手拿开。
    我愉快、自信地走向他们。我当时三十二岁,有五年看诊经验,虽然仍有许多需要学习的事,但越来越少的病人会看着我问:“你做这个工作多久了?”我作了自我介绍,请他们进办公室。
    我认为这个小家庭的问题是互相使对方痛苦。梅莉娜的丈夫遗弃她和三岁的女儿莉莉后,梅莉娜请求暂住姐姐和姐夫家“几个月”,几个月一晃变成四年,梅莉娜一直努力重整生活。接着是母亲过世,使姐妹更为亲近。
    戴芬妮是精力旺盛、条理分明、注重整洁的人,梅莉娜却是脾气随和、容忍凌乱的人。戴芬妮每天逼妹妹展现一点进取心,梅莉娜则反击姐姐“整天惹我生气”,却又常常用光汽油和**、找不到保姆,从而麻烦不断。卡尔一直扮演和事佬,但他已经厌倦了。战事在三星期前达到顶点,当时戴芬妮得知自己怀孕,她较晚婚,为了终于能拥有自己的孩子而感到兴奋。她想在生下孩子前,把事情都安排妥当。
    初期会谈很容易变成大声吵嚷,但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家人充满了爱,姐妹争吵的背后是浓郁的忠诚。虽然他们总是说无法忍受同住的状况,但我即使以*含蓄的方式询问梅莉娜搬出去的可能性,都会使两人泪流不止。
    一段时间以后,三人开始了解自己如何在潜意识中处理当前的处境,以转移母亲死于乳腺癌所造成的痛苦。梅莉娜在四年内经历两次严重的打击,像孩子一样逃避独居的恐惧。戴芬妮虽然想要索回自己的空间,却喜爱有外甥女的陪伴,七岁大的莉莉带来的快乐可以减轻关于母亲重病和死亡的回忆。戴芬妮为母亲无法看见她腹中的孩子而哀恸不已。父母眼中*欣慰的事就是看见戴芬妮成为人母,可是两人都已过世。
    姐妹两人逐渐了解到她们在重演过去的剧目,母亲和妹妹就像“**胶”一样黏在一起,戴芬妮比喻说:“她们两人黏在一起的情形,好似一不小心就会撕裂皮肤。”
    这种由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的相爱方式,被一些**师称为“情绪纠葛”(enmeshment)。哀恸的过程能释放她们的感情,以做好改变的准备。五个月的**过程中,三个大人(特别是两位姐妹)开始感受到真正的亲近,也允许各自的独立自主。
    他们的目标是要继续住在一起吗?不。梅莉娜找到了好工作,然后搬出去,还为了孩子的抚养费把前夫告上法庭。
    梅莉娜每周探望姐姐一次,两人相见甚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戴芬妮能告诉梅莉娜“我想念你”,接着是“我爱你”。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人在彼此的生活缠黏紧密时,反而说不出这些话,他们之间已没有容纳“爱”的空间。
    每桩婚姻其实是两种婚姻
    梅莉娜和莉莉搬走后,戴芬妮发现自己和卡尔在一起并不快乐,因为姐妹之间虽然口角不断,但梅莉娜是个好伴侣,对家庭比卡尔投入更多感情。如果戴芬妮需要讨论假日的活动,或是和邻居发生争执时,梅莉娜都在场帮忙。卡尔不爱说话,他所谓的支持就是在看运动节目时揉揉戴芬妮的脖子,如果她看报纸时被某个新闻激怒,卡尔只会要她放轻松,强调世上的饥荒不是她的错。至于家事,她宁可把他分内的事一并解决,也懒得提醒他,免得还要听他的抱怨。她觉得好像和青少年同住似的,所以渴望有成人的陪伴。
    现在只有两人同住,孩子再过几个月就会出生,戴芬妮要求卡尔继续**,以探讨彼此的关系。
    卡尔并不介意,但他认为两人的婚姻“近乎**”。相反地,戴芬妮却觉得她的不满与日俱增。他觉得两人气质相反,可以彼此互补;她却觉得工作过度、不被疼爱。他们正符合伯纳德(Jessie Bernard)的名言:“每桩婚姻其实是两种婚姻。”
    戴芬妮的婚姻并不快乐,卡尔的婚姻除了戴芬妮的不快乐之外,一切都很美好。
    梅莉娜搬走一个月之后,他们的问题已和原先大不相同。戴芬妮认为卡尔懒惰,建筑工作有季节性,在有了孩子之后,他应该再找别的工作。戴芬妮也不喜欢他的主要兴趣:摔跤节目,她希望**一起去听管弦乐或看芭蕾舞。以她的话来说就是他不想“改善自己”,造成她的不安。夫妻两人都来自劳工**的移民家庭,长大前都住在家中。她想办法完成两年专科学业,长时间工作、省吃俭用,以存钱买房子。相反地,卡尔**浪费,二十多岁开始涉足赌场,经过十年赌博生活的“折磨”,他必须借高利贷偿还赌债,然后再借更多钱筹措赌资。他是五个孩子中的老幺,有一个经常咆哮的德国父亲,但受到操劳的波兰母亲的钟爱。她有时会借钱给他赌博。
    卡尔初遇戴芬妮时,惊艳于她的美貌。他无意中听见她斥责同事,所以觉得她“半是希腊女神,半是街头恶棍”,两者的结合和他非常登对。
    戴芬妮喜爱他的友善和幽默感,但不知道他是赌徒。
    她说:“这不是你平常的样子,金发的建筑工人怎么会去赌博呢?可是赌徒其实没有固定的外型。”接着说:“他还有别的女人。”她被卡尔英俊的脸庞吸引,勉强承认极度美好的性关系是嫁给他的主要原因,还问我这种事听起来是不是很糟糕。
    我冷不防听到这个问题,脱口而出说:“为什么?美妙的性爱非常重要,特别是有助于婚姻的维系。”
    戴芬妮看着我,好像我刚刚吐露的是如何使原子分裂的秘密,她静静地重复我的话,显然松了一口气。较有经验的**师会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她为什么觉得这种事很糟糕?她的想法是受谁的影响?所幸她对我的坦率回答感到受用。
    他们的关系中,从来不会为性爱引发争论。到目前为止,所有其他问题(家事、休闲、工作和英文文法)都会引发争执。
    卡尔和戴芬妮还不至于完全看不到彼此为对方做的好事,两人虽然迥然不同,但都知道自己把对方拉扯到情绪核心。戴芬妮逐渐学习不要过度强迫对方,卡尔也从放纵转而负起责任。
    戴芬妮的结婚条件是要求卡尔戒赌,她找到匿名戒赌会(Gamblers Anonymous),戒赌的模式取自匿名戒酒会的十二步骤计划。他同意参加,并决定照计划进行,也就是戒除所有形式的赌博。匿名戒赌会建议赌徒暂时不要带信用卡,身上的现金不要超过十元;已婚的人要由配偶处理财务,包括账单、报税、购物等等。这是非常剧烈的改变,但卡尔愿意遵守。
    戴芬妮非常高兴能承担这个责任,因为能确保家庭财务得到妥善的管理。戴芬妮负责所有财务、保管信用卡、给卡尔“零用钱”,十年来买了房子、好几辆车,四年来还帮忙抚养外甥女。
    就像所有维系关系的策略一样,这个方法一直有效,直至失效为止。戴芬妮开始抱怨独自管理财务过于麻烦,她觉得自己在**方面好像丈夫的妈妈。
    谈话**果然有用,他们觉得**十六周之后,更能倾听彼此的声音,远多于过去数年婚姻生活的总和。到目前为止,发生了三件事:
    1.卡尔宣称已做好再度管理钱财的准备,可以负责支付账单和申报税务。
    2.戴芬妮郑重宣布不再当众纠正他。
    3.双方同意晚上轮流安排活动,**出门,**在家看电视。
    四个月后,这对夫妻决定结束**,因为他们觉得已做好付诸行动的准备,小婴儿随时会出生,他们将非常忙碌。两周后,他们寄来一张漂亮宝宝的照片,通知我婴儿已经诞生,取名叫萝丝。从他们踏进我的办公室以来,已经过了八个月。投射性认同
    三年后的周六下午,我等待他们回电时,心中不禁疑惑当初是否太快同意结束**,卡尔会不会挪用退休基金来赌博?戴芬妮是不是管不住他?
    梅莉娜带着女儿搬走的决定,有没有问题?我有位同事曾**过一对夫妻,他们因为父母过度干涉生活而烦恼,父母连新婚度蜜月都要跟着去。结婚两年后,拜**师之赐,妻子宣布将和丈夫独自度假,当天晚上,她母亲就心脏病发而死。我越想到这种可能性,心里就越不安。
    我大约在晚餐时间接到急诊室医师的电话,看急诊的是戴芬妮,症状有胸痛、心跳过快、恶心想吐,以及一种快要死去的感觉,诊断结果是严重的恐慌发作。
    我自己不曾有过恐慌发作,但曾**过许多有这些可怕的焦虑症状的人,有些人觉得自己快死于心脏衰竭,事实上这种情形也确实需要先考虑心脏问题;有的人是担心发生某种可怕的事,害怕的感觉如潮水涌来,分心不想这件事也不**,因为随时会想起来,而再度感受到波涛汹涌的恐惧。有位年轻女性把这种身体的感觉比喻成“透过针孔来呼吸”。
    戴芬妮晚上打电话给我时,已觉得有所改善。我仍在思考之前想到的种种可能,越来越觉得不安。
    这种情绪的交换(一个人觉得较好,而另一人却觉得较差),是“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的微实例,在本书的例子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所谓“投射性认同”就是切断痛苦的情绪,“存放”到别人身上,别人也同意容纳这些情绪。这不是刻意使别人有不好感受的策略,而是潜意识地将难以忍受的事释放出去的方法。他们延迟回电话给我,可说是希望我了解他们的经历,感受到一些难以说明的恐惧。
    戴芬妮不知道前一晚促使恐慌发作的原因是什么,但记得两个月前有一种奇怪的恐惧感,**发作一次,她当时必须躺下来,直到恐惧感消失。但昨天的情形更严重,因为她确信是心脏出了问题。医学检验显示一切正常时,急诊室医师建议服用抗焦虑**,戴芬妮非常生气,声明自己有一个**师,想立刻和她说话,经她同意,医师得以向我说明急诊的检查经过。
    戴芬妮不曾当过正式的“病人”,她夸口自己在生小孩之前从来不曾踏进医院一步。在家族**会谈中,她认定病人是梅莉娜,同样地,在随后的夫妻**中,她也坚信有问题的人是卡尔。
    戴芬妮出现危机是闻所未闻的事。隔天早晨的会谈中,她谈到要使卡尔相信她出了问题,是多么困难的事。
    她说:“他认为我夸大其辞。”
    卡尔解释:“我希望她夸大其辞,她是中流砥柱,每个人都依赖她。”
    戴芬妮在之前的会谈中,不曾抱怨自己会焦虑。当她有所谓的“紧张能量”时,就去整理衣柜或拖地板。我问她是否记得**次发作的情形,她说从初秋就开始不舒服。当时她的婆婆发生轻微脑中风,她虽然伤心、焦虑,但没有恐慌发作。**次发作是两个月前,女儿三岁生日宴会之后,她整理旧婴儿服,准备送给怀孕的邻居,突然认识到女儿的成长虽然艰辛,但她已不再是小宝宝。戴芬妮这时说话的口气好像大女孩,完全沉浸其中。就在那时,她觉得一种想吐的感觉袭来。
    “那天晚上,我想到她终将长大离家,觉得心烦意乱,不得不躺下来。”
    所以她确实知道焦虑的意义?
    “对,我知道,我知道自己一生*满意的事将被剥夺,我决定对抗命运,我要再生一个孩子。”
    这是我**次听到她想再生孩子,更准确的说法是“坚持”。但卡尔也非常坚持,只想要一个孩子。我想听听他的说法。
    他说:“不管你说我幼稚、懒惰或别的什么,我一直不确定是否能养好自己的孩子。我并不排斥生孩子,我爱的女人想生一个孩子,我当然也想要萝丝,这也是我一生*棒的事。帮忙照顾外甥女时,我也觉得还好。但我现在已经四十四岁,戴芬妮四十岁,我想让萝丝念大学,母亲又有病在身,需要依赖我的经济支援,所以我不认为可以再生孩子。我说出这些话之后,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他的话令我觉得温暖、柔软又负责,这些是她过去希望他拥有的特质。我询问戴芬妮当时在想什么。
    “我希望自己嫁的是别人,我想的就是这个!为什么在她三岁时讨论上大学的事?她不需要去念哈佛。你现在是什么,雅痞吗?你想的全是钱吗?把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的快乐不重要吗?我生命的这个部分不能就此结束,没有人可以这样对我说话!”
    我发现自己比较赞同卡尔的观点。以前我对两人的支持是平等的。
    会谈结束时,当然没有解决任何事,不过他们计划下周继续会谈。
    再次会谈时,戴芬妮一开始就说:“几周来,我一直想着要再生孩子,每一分钟都在想这件事。我必须这么做,也不在乎用什么方法达到目的。今天我觉得没那么强烈地沉迷于这个想法,但还是决定要再度怀孕。”
    情况有了一些变化,戴芬妮现在可以平静地告诉卡尔,他必须同意再生一个孩子,否则她就要离开他。
    我很高兴听见她用“沉迷”这个字眼,表示她知道自己的要求有点过分。几乎每个人在某个时候都会沉迷于得到某个东西或某个人的欲望,沉迷的想法造成的不安会把许多人带进心理**,会谈可以暂时取代沉迷的情形。**师和病人一起努力,了解为什么会一再出现这些想法,因为沉迷的情形很少是针对表面的对象。过度担心细菌或食物的人,真正的问题通常都不在于健康,而是渴望控制权,并害怕失去它。
    ……
    目录
    序 爱中有恨
    **章 同床异梦
    第二章 七月圣诞
    第三章 现代唐璜
    第四章 达尔文雀
    第五章 食罪之人
    编辑推荐语
    心理**无法使我们变得**,但能让我们说出痛苦,*后学会和欲望共处。
    5人真实的心理**故事,没有杀人凶手或性变态,也没有慍患奇怪神经疾病的人,描述的都是平凡人,却让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