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先验批判——三联评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先验批判——三联评论

  • 作者:刘士林
  • 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ISBN:9787542615206
  • 出版日期:2001年05月01日
  • 页数:166
  • 定价:¥9.5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先验批判》中作者对先验批判的主要理解有三:从哲学角度讲,它是对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认知图式的先验批判;从语言学角度讲,它是对决定着话语编码与意义生成的深层语法结构的叙事学分析;从精神生产方式角度讲,它是对在精神再生产之前就已存在的生产者的内在生产观念的批判考察。在对先验批判概念的这三层阐释中,**层阐释源于康德,也是大家一直公认的东西。而后两种阐释则是在现代学术视野中的进一步发挥。这种发挥当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因为在“先验形式”、“深层语法结构”和“内在生产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家族类似关系。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先验批判》中的确充满了康德气息,因而在基础理论上它并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创新,如果一定要说说《先验批判》这个话题的意义,那么我以为就在于它对经验论在某种程度上的清理和限定,尤其是针对经验主义或理性独断论对先验哲学的误读和歪曲的“批判式还原”,并且相当明确地肯定了先验批判对于代表着人类理性本体的学术文化的重要意义。很明显,要把先验批判工作深入下去,仅有康德这一古典的精神资源当然是不够的。还可以坦白地承认,由于“术业有专攻”以及对现代先验哲学理论??如现象学哲学等准备不
    目录
    上篇:先验批判与理论创新
    一 理论创新何以成为可能
    二 先验批判与学术创新——对当代学术原创性的一种阐释
    三 先验批判与古典学术研究——以庄学研究的误法结构为个案
    四 当代学术中的《逻辑》硬伤
    下篇:先验批判与学术转型
    五 认知图工与学术史观——影响中国当代学术转型的两个先验因素
    六 从概念分析���转换思维方式——古代文论研究中的认知图式问题
    七 纯粹美学话语是如何可能的——百年中国美学的纯粹理性批判
    八 文学人类学与中国当代学术史观的理论转型
    结语:先验批判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记蒙
    后记
    编辑推荐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诸如剽窃与抄袭的泛滥、学阀在各种场合的横行霸道、学术自身的体制化与权力化,而这些直接影响到中国学术命运的“经验”存在,难道不是更应该成为当代学术批评首先要批判的对象吗?与人们一般把它归结为学术生产的外部环境完全不同,我从先验批判的语境把它解释为“由于于惯了粗糙的精神劳动,由于观念领域中从未弄清精神劳动和物质生产的区别”,也就是说,恰恰是因为人们对学术纯粹性存在着巨大的认识困难,才使得当代学术界的种种投机和丑闻层出不穷。
    这样讲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尽管在20世纪初期中国学界就产生了学术独立 的现代性要求,一些学者也把学术独立看作是中国现代学术建立的一个基本标志,但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性形态的学术却恰恰相反,绝大多数的中国学者对外部环境和压力已经依附惯了,他们更多的情况下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术,而仅仅把学术看作是一种获取生活资料的工具手段而已。这就使针对纯粹概念或主体意识的先验批判获得了它必要的“物质条件”。
    其次,尽管有些人在某些特定场合也会产生深刻或不深刻的“忏悔”和“斯文将丧”的感喟,但是,一方面由于学术主体严重的欲望化现状,它们多半只是一种由于现实利益得失而引发的“本能反应”,另一方面则由于主体理性反思意识和能力的过于脆弱,他们实际上也不可能把这种反思和批判真正深入下去,因而在种种历史偶然原因中进射出来的纯粹学术意识和努力意向,也很快就会被各种经验的算计和实用主义的考虑吞噬殆尽,从而使得学术与非学术在观念意识上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模棱两可。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