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文化概要(第二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文化概要(第二版)

  • 作者:陶嘉炜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226148
  •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01日
  • 页数:236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增补部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当今计算机时代,更能深切理解到语言是思维运作的一套符号,从词法到句法,都是该民族设定的程序系统。在这个意义上看,说语言给思维制定了模具,并不为过。通过翻译转达的语意,仅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目录
    绪论
     **节文化概说
      一、 文化的含义
      二、 文化的结构层面
      三、 文化的内蕴因素
     第二节中国文化概观
      一、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二、 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三、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四、 中国人的处世
    语言篇
    **讲汉语和汉文化
     **节语言和文化
      一、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二、 语言影响思维方式
     第二节汉式语言思维
      一、 汉式语言思维举隅
      二、 汉式语言思维的特色
    第二讲重文字而轻口语
     **节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
      一、 表音节的汉字
      二、 汉字的表意性
      [][]第二节中国特有文字学
      一、 古代不知语法学
      二、 文字学异军突起
      三、 重文字而轻口语的哲学根基
    第三讲汉语的文化特色(上)
     **节积字成词
      一、 古汉语单字词为主
      二、 现代汉语词的双音化
      三、 字本位汉语观
      四、 字母词的争议
     第二节词组结构
      一、 古今词组之异同
      二、 汉语盛行关联词组
    第四讲汉语的文化特色(下)
     **节意合句法
      一、 话题型句法
      二、 词义指向的意合
      三、 形省意更合
     第二节平衡、后倾、铺排
      一、 在对称中求平衡
      二、 句尾**的规则
      三、 汉语特有流水句
    第五讲诗歌语言的困惑
     **节古体诗的诗句
      一、 古诗音乐性揭秘
      二、 非形式化的基础诗律
     第二节新诗格律危机
      一、 新诗形式的探讨
      ��、 新诗坛“无政府状态”
    思想篇
    **讲阴阳五行
     **节《周易》简介
      一、 “易”的含义
      二、 “周”的含义
      三、 八卦与重卦
      四、 卦辞与爻辞
      五、 《周易》的经和传
      六、 写作的时代
      七、 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 五行说的起源
      二、 五行之间的关系
      三、 五行的推广
      四、 一种关于普遍联系的学说
    第二讲先秦诸子
     **节儒家,道家,法家
      一、 儒家
      二、 道家
      三、 法家
     第二节墨家,名家
      一、 墨家
      二、 名家
    第三讲儒家经学
     **节两汉经学的缘起
      一、 儒家经书
      二、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由来
      三、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四、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兴衰
     第二节唐代义疏之学
      一、 魏晋南北朝经学概溯
      二、 唐代义疏之学
      三、 义疏之学的后续
     第三节清代经学一波三折
      一、 清初顾炎武“经世致用”
      二、 乾嘉考据学
      三、 今文经学的复兴
      四、 经学治学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讲佛学
     **节佛教在中国的概况
      一、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二、 中国接受佛教思想的原因
      三、 大乘八宗
     第二节中国佛学的发展
      一、 佛学思辨的理论扩张
      二、 禅宗一派一枝独秀
      三、 中国佛学与中国传统思维
    第五讲宋明理学
     **节程朱理学
      一、 “道学宗主”周敦颐
      二、 “河南二程”: 程颢、程颐
      三、 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
     第二节陆王心学
      一、 心学奠基人陆九渊
      二、 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
     第三节理学与心学的异同
      一、 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点
      二、 理学与心学的相同点
    历史篇
    **讲**的形成
     **节传说中的远古
      一、 氏族公有制社会解体
      二、 三皇五帝
     第二节夏商周“三代”
      一、 “三代”及其意义
      二、 考古学文化与“三代”
     第二讲大一统帝国的确立: 秦汉
     **节秦王朝
      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
      二、 建立**集权制
      三、 焚书坑儒
      四、 胡亥即位
      五、 秦朝灭亡
     第二节西汉和东汉
      一、 西汉: 专制主义**集权制的发展
      二、 东汉: 豪族集团的黑暗政治
    第三讲中古盛世: 唐宋
     **节古代辉煌的**: 唐朝
      一、 贞观之治
      二、 武则天称帝
      三、 安史之乱
      四、 唐朝后期,国势转衰
     第二节内忧外患的两宋
      一、 北宋
      二、 南宋
     第四讲北京旧梦: 元明清
    **节蒙古族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
      一、 民族大融合
      二、 大都的建设与繁荣
      三、 元末红巾军起义
     第二节兴盛一时的大明王朝
      一、 迁都北京
      二、 郑和下西洋
      三、 抗击倭寇和收复台湾
      四、 朝廷政治争斗
      五、 明末农民起义
     第三节*后一个王朝——清朝
      一、 清朝的建立
      二、 康熙和乾隆
      三、 清朝的衰落
    文学篇
    **讲诗、词
     **节《诗经》和楚辞
      一、 中国*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二、 中国*早的文人诗作——楚辞
     第二节唐以前的乐府及五言诗
      一、 “乐府”的种种含义
      二、 汉乐府的文学成就
      三、 文人五言诗
     第三节唐诗和宋词
      一、 中国诗歌的辉煌: 唐诗
      二、 格律化长短句的盛况: 宋词
    第二讲散文
     **节周秦汉散文
      一、 散文的含义
      二、 历史散文
      三、 诸子散文
      四、 政论散文
     第二节唐宋古文运动
      一、 古文运动的文学背景
      二、 韩愈、柳宗元的文学主张
      三、 古文运动的宋代后继
      四、 八大散文家
     第三节明清散文
      一、 明朝前后七子
      二、 唐宋派
      三、 李贽的论著
      四、 清朝桐城派
    第三讲小说
     **节短篇小说
      一、 中国小说的雏形
      二、 汉魏六朝的小说
      三、 唐传奇小说
      四、 明清短篇小说
     第二节长篇小说
      一、 章回小说的产生与发展
      二、 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三、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四、 明清其他长篇小说
      五、 中国长篇小说的特点
    第四讲戏曲文学
     **节戏曲的形成
      一、 戏曲艺术的孕育
      二、 元代戏剧的体制
      三、 明代传奇的体制
     第二节戏曲文学作家作品
      一、 关汉卿的杂剧
      二、 王实甫与杂剧《西厢记》
      三、 高明与南戏《琵琶记》
      四、 汤显祖与传奇《牡丹亭》
      五、 李玉与传奇《清忠谱》
      六、 洪昇与传奇《长生殿》
      七、 孔尚任与传奇《桃花扇》
    第五讲现代文学
     **节中国现代文学概说
      一、 现代文学和白话文运动
      二、 现代各时期的文学
     第二节各时期涌现的作家及其作品
      一、 五四时期涌现的作家及其作品
      二、 二三十年代涌现的作家及其作品
      三、 40年代涌现的作家及其作品
    附录名词解释
    显示部分信息
    价格说明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