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候气术 古人观念中天地人之纽带·华夏文库
QQ咨询:
有路璐璐:

候气术 古人观念中天地人之纽带·华夏文库

  • 作者:王玉民
  •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4865725
  •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目录
    前言 1

    一 如何看待候气术 7
    1候气“实验”记载概述 8
    2学界怎样看待候气 12
    3“民科”对候气的认同 16
    4从“原生态”视角理解候气 19

    二 候气术的出现与操作 21
    1早期的相关记载 23
    2汉代经典候气术的操作 27
    3候气术产生的目的和意义 34
    <p>目录</p> <p>前言 1</p> <p> </p> <p>一 如何看待候气术 7</p> <p>1候气“实验”记载概述 8</p> <p>2学界怎样看待候气 12</p> <p>3“民科”对候气的认同 16</p> <p>4从“原生态”视角理解候气 19</p> <p> </p> <p>二 候气术的出现与操作 21</p> <p>1早期的相关记载 23</p> <p>2汉代经典候气术的操作 27</p> <p>3候气术产生的目的和意义 34</p> <p> </p> <p>三 候气术的改进和变异 39</p> <p>1后世实验方法的改进 40</p> <p>2候气术在唐宋元的中衰 46</p> <p>3候气术在明清的奇特变异 51</p> <p> </p> <p>四 候气与“****” 57</p> <p>1****观念的内涵 58</p> <p>2对人与自然的理解 63</p> <p>3天人之交:源于气,合于气 66</p> <p> </p> <p>五 阴阳、五行、气与候气术 69</p> <p>1一阴一阳之谓道 71</p> <p>2万物五种属性的生克循环 74</p> <p>3气:阴阳的本原和五行作用的载体 79</p> <p>4由阴阳、五行、气统领的中国传统科学原生态 83</p> <p>5候气术是气运研究的基本实验 89</p> <p> </p> <p>六 “律、历一体”:理解候气的锁钥 91</p> <p>1黄钟为万物根本 92</p> <p>2律历与阴阳 95</p> <p>3律历一体思想 97</p> <p>4十二律与十二月的对应 100</p> <p>5以律候“气”,候气定“律” 106</p> <p> </p> <p>七 候气术的原生态内涵 110</p> <p>1候气术与经验知识的关系 111</p> <p>2寻找“天地之脉”的尝试 115</p> <p>3候气术的神秘主义特征 119</p> <p>4候气术与候风地动仪 122</p> <p> </p> <p>八 明清关于候气观念的论争 128</p> <p>1明代候气实验的多次尝试 129</p> <p>2明代对候气的质疑和猛烈批判 132</p> <p>3清代“汤杨历狱”与候气术的终止 137</p> <p> </p> <p>九 候气观念的社会功能 143</p> <p>1传统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 146</p> <p>2皇权机器的重要部件 150</p> <p>3标准计量的根本源头 154</p> <p> </p> <p>十 候气文化传统 159</p> <p>1时光节令的重要文化载体 160</p> <p>2作为修辞说理的候气意象 165</p> <p>3清朝和近现代候气文化的延续 171</p> <p>4候气装置的模拟复原与古为今用 174</p> <p> </p> <p>尾声 177</p> <p>参考书目 180</p> <p> </p> <p> </p> <p>小知识目录</p> <p> </p> <p>民科 18</p> <p>悬土炭术 33</p> <p>“一叶落知天下秋” 56</p> <p>分野 145</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候气”是中国传统天文历法中一个特别的概念,它不像天象记录、历法推算那样充满了“科学”精神,也不像星象占卜、选择算命那样充斥着“迷信”色彩,它仅好像是一种对天地联系的奇想,和一套条件苛刻、匪夷所思的实验,断断续续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了近两千年。
    候气的具体操作,称“候气术”。其实它不光属于天文历法,还牵涉到很多学科,包括音律、声学,甚至气象、地理、农业等内容,形成了一整套的“候气观念”。而且它也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实践活动,不妨称作“候气实验”。由于“候气术”所展示的学科的跨越性、交叉性,“候气观念”所体现的思想的神秘性、非常性,还有“候气实验”条件所要求的特异性、苛刻性,使它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也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科学的研究中,它经常被看作是一个“异类”,不太被人关注,几乎被主流史学界遗忘,甚至时常被人诟病和批判。
    据史书记载,典型的候气实验是这样的:
    建一所特殊的上圆下方、有三重墙的密室,所有漏风的缝隙都要抹实,所有的墙、天花板、门还要用厚布盖严。这一套特别房间叫“缇室”。把12根律管埋在内室的地面下,管口与地面平齐。律管是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长的9寸,*短的约4.5寸,按黄钟、大吕等十二音律排列。<p>“候气”是中国传统天文历法中一个特别的概念,它不像天象记录、历法推算那样充满了“科学”精神,也不像星象占卜、选择算命那样充斥着“迷信”色彩,它仅好像是一种对天地联系的奇想,和一套条件苛刻、匪夷所思的实验,断断续续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了近两千年。</p> <p>候气的具体操作,称“候气术”。其实它不光属于天文历法,还牵涉到很多学科,包括音律、声学,甚至气象、地理、农业等内容,形成了一整套的“候气观念”。而且它也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实践活动,不妨称作“候气实验”。由于“候气术”所展示的学科的跨越性、交叉性,“候气观念”所体现的思想的神秘性、非常性,还有“候气实验”条件所要求的特异性、苛刻性,使它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也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科学的研究中,它经常被看作是一个“异类”,不太被人关注,几乎被主流史学界遗忘,甚至时常被人诟病和批判。</p> <p>据史书记载,典型的候气实验是这样的:</p> <p>建一所特殊的上圆下方、有三重墙的密室,所有漏风的缝隙都要抹实,所有的墙、天花板、门还要用厚布盖严。这一套特别房间叫“缇室”。把12根律管埋在内室的地面下,管口与地面平齐。律管是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长的9寸,*短的约4.5寸,按黄钟、大吕等十二音律排列。</p> <p>律管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需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的方位埋好,然后在管腔内填上“葭莩灰”(用芦苇内膜烧成的灰),律管的管口有时还要用罗纱虚虚地盖住,实验装置即安放完毕。</p> <p>然后就是等候节气的到来了。据说,到了“冬至”这**的交节时刻,放在“子”位、长9寸的“黄钟”律管就会有气流从管口吹出,带动管内的葭莩灰也飞散了出来,管口覆盖的罗纱也会浮动或飞起;下一个月到“大寒”节气,在“丑”位的“大吕”律管就会飞灰;依此类推,以后每隔一个节气(这些节气的专名叫“中气”)如雨水、春分、小满……的交节时刻,按顺序相对应的律管就会出现同样的现象,12个中气过完,12支律管也顺次飞一次灰。</p> <p>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候气”原来是“测”节气用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重要内容,它的天文意义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比如,太阳运行到黄道的赤纬*南端时,就是冬至;运行到*北端时,就是夏至。古人测节气的常规方法是用“圭表”测量,测每天正午时太阳照射表竿的影子长度,冬至时表竿的影子*长,夏至时*短,其他节气也都有相应的影长数据,测得某个影长,就可以知道某个节气到了。</p> <p>这种测量日影长度确定节气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简易的“三角法”。可现在通过“候气”我们又知道,原来古人确定节气还有一种物理的“实验法”:用十二律管引导地气在相应的节气依次喷出,以此来测定各节气的交节时刻。由于这种方法需要观测者长时间地等候地气的出现,所以叫“候气”。</p> <p>这种“实验”在今人看来太匪夷所思了!虽然我们今天也认为,随着季节的变化可能会有“地气”的升降,但是说地气会像天然气那样喷涌而出,而且是在特定的交节时刻把特定长度律管中的灰都冲得飞起来,实在无法想象,因为现代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支持这种说法。但古人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基本都是这样认为的。</p> <p>而且候气术的存在也是神秘的,两千多年来,它的记载在史书中时隐时现,它的命运也时起时伏。我们发现,虽然它的理论基础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主旋律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在很多朝代都是屡遭挫败,尤其是宋、元以后,等于是在怀疑与否定中的夹缝里艰难生存。明代,候气术曾引起广泛质疑和批判,清初,在传统历法与西洋新法的论争之中,作为双方的争论焦点之一,候气“实验”再次失败,从此候气术正式退出历史舞台。</p> <p>如果站在现代科学的制高点,孤立地从现代人思维的角度看候气术,确实很容易让人在心生赞叹和好奇的同时,也感到不可思议,因为现代科学完全无法解释这种应节气而出现的地气飞灰现象,因此认为这种活动显然是“不科学”的,“不科学”就会让人联想到“迷信”,“迷信”又让人联想到“骗术”,于是候气术就被一些人贴上了一系列这类标签。近现代以来,由于科学的昌明,从严复,到李约瑟,到现代一些学者,对候气术基本都是批判格调,称之为“伪科学”“骗局”“丑闻”。几十年来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我们的思维定势大抵是:古代人的做法、思维方式与现代人相似或相合的地方,就会受到今人的赞扬和推崇,他们搞出的东西就是光辉的“科技成就”;凡是古人做法与现代人不同的地方,特别是用现代的数理化观念看来“不可理喻”的地方,就是“封建、落后、迷信”,就要受到今人的批判。这里,无论赞扬和批判,依据的都是今天的准则,为什么要依据今天的准则呢?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并不就是**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看待先人的工作,虽然貌似站在现代科学的制高点,但实际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科学精神。</p> <p>如果我们先把自己的头脑清空为一张白纸、一处没有任何优越参照系的多维空间,不带先入之见地去考察候气术的内涵外延、来龙去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科学的大背景,在一定程度上站在古人的角度去接近这些知识,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按现代的学科分类,看表现形式,候气术是一种“交叉学科”的产物,但是,如果按现代各学科的内涵去寻找,我们又很难找到这些学科间“应有的”、逻辑上的联系。那怎么办呢,如果我们把候气术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天文历法的大背景下去考察,候气术的目的、意义、线索就会一下子就明晰起来。</p> <p>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会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几乎处于核心位置的观念,就是“****”;而中国传统科学诸形态,我们提炼其主要的元素,会发现“阴阳、五行、气”在其中起着统领作用;再看中国传统历法,很长时期它的一个重要构架是“律历一体”思想。如果以这些内容为线索来分析,候气术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就可以昭然若揭,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将逐步展示这一过程。</p> <p>其实候气术带给我们的,远不止是“实验”里描述的那点东西,其含义可以说既晦涩难明,又微妙精深。习惯把大自然与人割裂开的我们,很难理解古人为什么把“究天人之际”看成是那么高的理想追求,就中国传统天文学本身来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各文化领域互相制约和影响,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候气术是传统天文学的要件之一,它的影响也是渗透于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的。</p> <p>正因为它对文化的渗透,候气“实验”虽然在古代屡遭挫败,在近古尤其被争论不休,但在文化层面,候气“意象”却是深入人心的“常识”。举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晓炊黄竹庄》为例:“琯灰蔌蔌欲飞声,日到牵牛第几星。地底阳生人不觉,烧痕未冷已青青。”**句即是说候气术的飞灰现象,第二句的“日到牵牛”指冬至,第三句则指出了古代极为普遍的一种自然观念:冬至一阳生。候气意象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歌赋中被使用的频率非常高,这种情形不是偶然的,在后面我们将提到,其背后有着一个庞大的“候气文化”作为支撑。</p> <p>而且据记载,古人还把候气术提高到追求“宇宙元声”的哲学高度,这样,候气术远非像圭表测影那样用途单一(只用来定节气),它还被发展为一种奇特的“逆操作”——在已知**节气时刻的前提下,通过缇室飞灰来确定准确的黄钟管长度,并认为这个黄钟管长度才符合“宇宙元声”,可以作为全国度量衡体制的标准。另外,候气术与中国传统科学、社会、文化中的更多联系和影响,我们会在正文中逐渐展开介绍。</p> <p>总之,我们对候气研究、了解得越深,就越能从中隐隐诞生一种宽容和理解,明白候气术是古人按照历史赋予他们的模式,为了解构这个世界所作的不懈努力,所以它同样像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左旋右旋理论、盖天浑天学说一样,表现着古人对神秘宇宙的探索精神。</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1 候气“实验”记载概述
    关于候气术,现代早已没有任何人能得到候气实验的真传、能够掌握候气实验的操作方法了,而且到现在为止的考古发掘和文物研究,也没有特别证据表明某文物是专用于候气实验的。不过,我们仍能从历代典籍的各种记载中一窥候气术的真容。
    *早的候气术记载出现在《后汉书·律历志》,其基本操作方法我们在“前言”中已概要叙述,这里只引用其中比较核心的一段话说明:

    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去。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所谓“内庳外高”,就是律管要斜放,内低外高。因为《后汉书·律历志》所记是候气术*早的描述,古人一直把这些记录奉为经典,后代各种著作里写到候气时常会引用这段话,比如《晋书·律历志》中的记载几乎就完全是上文的抄录。
    当然,如果所有的典籍全都这么抄来抄去,那么候气术就真成了一个传说,我们看到的就只是它离我们渐去渐远的背影了,我们这本书写到这里也就写不下去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后汉书·律历志》那段记述仅是候气实验这条大河的滥觞,在各朝各代,典籍中对候气术的记载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演变,有时还提出新的话题、见解,有的还非常生动特别、饶有趣味。比如《隋书·律历志》,记载了后齐的信都芳用轮扇代替律管的实验(“为轮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扇并住,与管灰相应,若符契焉”),还有隋高祖驳斥候气与政治关系的对话(“弘对曰:‘灰飞半出为和气,吹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能出为衰气。和气应者,其政平;猛气应者,其臣纵;衰气应者,其君暴。’高祖驳之曰:‘臣纵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别而有异也。今十二月律,于一岁内,应并不同,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弘不能对”),以及那时候气实验无果(“灰悉不飞”)、效验(“律又飞灰”)的不同情况。
    唐代题为武瞾(武则天)撰的《乐书要录》,对候气术补充了很多有用的史料,并绘有“缇室图”,其中说:
    目录
    目录
    前言 1

    一 如何看待候气术 7
    1候气“实验”记载概述 8
    2学界怎样看待候气 12
    3“民科”对候气的认同 16
    4从“原生态”视角理解候气 19

    二 候气术的出现与操作 21
    1早期的相关记载 23
    2汉代经典候气术的操作 27
    3候气术产生的目的和意义 34
    编辑推荐语
    本书作者参与中国科学院“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重大项目,对候气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多视角的��究,本书是尚未出版的该项目专著的普及本。 “候气”是中国传统天文历法中一个特别的概念,即是对24节气交节时刻的中气的测定。 “节气”一词是怎么来的?在天,太阳行度为“节”;在地,阴阳升降为“气”。古人还按此观念设计了“实验”:把12支竹制律管置于密室,充以葭莩灰,节气一到(太阳运行到某节点),地气就会从特定的律管中迅速上升,推动葭莩灰飞出,这就是“候气术”, 断断续续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了近两千年。 候气术可以说既晦涩难明,又微妙精深,包含了古人 “究天人之际”的理想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连接律历、产生计量标准等方面的重大意义。还牵涉到很多学科,包括声学、气象、地理、农业等内容,形成了一整套的“候气观念”。 关于候气术,现代早已没有任何人能得到候气实验的真传、能够掌握候气实验的操作方法了,本书**探究揭示了古代候气术的真容,如它的操作、改进、变异,以及相关的文化分析和评价。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