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古典与文明·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
QQ咨询:
有路璐璐:

古典与文明·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

  • 作者:吴飞
  • 出版社:北京三联出版社
  • ISBN:9787108075727
  • 出版日期:2023年07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基盘上,承续“礼”的精神,找到“礼”的现代言说方式?作者从“西学”转向“中学”,十余年来致力于礼学研究,本书正是他对上述问题思考的成果——以跨学科和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对礼学中的重要论争、经典文献、服制流变等,予以重新梳理与诠释。在为传统礼学研究开拓新路的同时,也在文字、文献、服制、器物的流变中探询着中华礼乐文明的真精神。
    文章节选
    (19—25页)古史重建,就是史事体系的现代形态,是以现代眼光重构三代古史。《史记》中确有相当多的观念,现代人不可能再无条件接受。夏、商、周之间的朝代更迭,《史记》中的叙述与后世周、秦、汉的更迭似无不同,但现代学者不会再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待三代关系,而是认为它们来自不同的族群;《尚书》和《史记》中所称颂的尧舜禹盛德禅让,今天的学者也不会轻易接受,而会以更加客观的历史眼光来看待其族群之间的关系,而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现代学者也多理解为**的出现;包括汤武革命,今天的学者也不会简单以道德话语来理解,而是认为其间的力量对比、族群兴衰,自有其可解释的原因;至于对具体史事的记载和判断,今人凭借现代手段,发掘出司马迁未曾见过的史料,推测出司马迁不可能有的判断,当然是非常自然的事。现代人面对三代古史,会思考中国**制度的形成、族群文化的融合、宗教形态的演变、文字的出现与演化,等等,这些现代学者特有的问题,成为解决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关键之处,当然不在古人的视野当中。视角的转���使现代人必须依赖现代的学术工具,依赖出土文献与地层划分,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尚书》和《史记》中的古史系统,反而需要现代人对这一系统重新解读。 面对三代文明,古人的史事体系与经义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两翼;面对中华文明的丰厚遗产,现在人除了古史重建,也必然需要经义新诠。……现代人古史重建的工作在疑古的风潮中蹒跚而行,终于初具规模,时时都在呼唤着经义新诠携手同行。古史重建的同仁,通过大量的发掘工作,已经牢牢确立了商、周历史的基本脉络,在夏代的问题上争论正酣,却也卓有成效;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大量卜辞、铭文、简牍、帛书,已也为经义新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中国考古学家能够有效地将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互参证,成功地把现代考古学技术纳入传统经史的大传统中,这个传统赋予了中国考古学以灵魂,而现代考古学又为传统经史之学打开了新局面。与之相比,六经义理的现代诠释,还只是在摸索的阶段。 与古史重建相配合的经义新诠,当然也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对六经义理的现代诠释。三代作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不仅因为在时间上是源头,而且因为确立了基本的文明精神,就像希腊罗马确立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一样。古史重建的任务,是以现代学术方法描述中国**文明在这个时期如何起源、如何兴盛、如何建立其一系列基本制度,形成其一系列文化观念,以及形成一系列著述的;经义新诠则要告诉人们,三代所形成的这些制度、这些观念、这些著述,究竟传达了怎样的文明理想,诸如如何看待天地自然,如何思考人伦物理,如何理解家国天下,与其他文明的观念有何不同,并如何将它讲得更高明。 ……因而,古史重建与经义新诠的共同使命,乃是诠释中国的文明理想。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是这个文明理想形成的时期,三代之治与六经文本的丰富性,使这一文明理想有着诸多解释的可能性。汉代形成的史事体系和经注体系,开辟了诠释其基本精神的两条脉络,其后的学术形态,在重新诠释三代文明时给出了不同于汉学的答案,却无不借助于汉人确立的这两条脉络。现代中国的时代气质与文明格局,与古代的任何时期都已不同,因而对这一文明理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疑古派是这种挑战的一个集中体现,却也为古史重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中国考古学家借助西方考古学的方法,已经逐渐走出一条古史重建的路来,这无疑是这一文明理想伟大生命力的体现。与古史重建相比,经义新诠面对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其成熟必将更加滞后。但古史重建的成果激励着对经学义理有兴趣的同仁,共同面对现代学术的挑战和古代文明的遗产,以建构现代中国的经史之学。
    目录
    前言 1 **部分 经学与中国文明理想 1 从古史重建到经义新诠 3 今人如何读郑学? 26 大同抑或人伦?——现代中国文明理想的探索 39 《礼运》首章再考辨 50 圣人无父——《诗经》感生四篇的诠释之争 89 第二部分 “差序格局”与“亲亲尊尊” 119 从丧服制度看“差序格局”——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再反思 121 丧服图考论 144 三年丧起源考论 178 人道至文——《三年问》释义 209 《礼记·三年问》与《荀子·礼论》关系再讨论 233 第三部分 再议经典礼学问题 247 王昌前母服议 249 若子与降等——论为人后丧服的两个方面 325 论“妇人不杖” 347 说辟领 406 第四部分 礼学中的“汉宋兼采” 429 祭及高祖——宋代理学家论大夫士庙数 431 精义之学——程瑶田之义理学、宗法学与丧服学 461 礼学即理学——定海黄氏父子的思想脉络 525 风雨难摧伏氏壁,弦歌终剩窦公音——张闻远先生学述 570 参考文献 61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